欢迎来到艾森文档网!

乡镇数字乡村发展战略20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11-20 08:35:11

乡镇数字乡村发展战略20篇乡镇数字乡村发展战略  数字乡村,如何赋能乡村振兴?  当前,数字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不断催生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成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镇数字乡村发展战略20篇,供大家参考。

乡镇数字乡村发展战略20篇

篇一:乡镇数字乡村发展战略

  数字乡村,如何赋能乡村振兴?

  当前,数字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不断催生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成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伴随新一代数字技术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度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注入全新动能。

  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成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迫切需求,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一环。

  数字化催生乡村社会多重变化数字乡村就是乡村发展的数字化,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区块链等手段的集成,对乡村经济社会的运行和发展进行赋能和重塑的过程。数字乡村也是乡村对数字革命的适应过程,是乡村对数字技术、数字业态的应用和创新的过程。数字乡村建设与发展的功效,至少可以体现在四个方面的“改变”。一是时空关系的改变。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一旦融入乡村的方方面面,乡村的时空关系就会发生深刻变化,乡村的物理时空性将呈现网络时空性的特点,传统乡村的信息

  1

  壁垒将被突破,区位偏远的劣势将得到缓解。这种时空关系变化对于城乡关系的疏通和融合,乡村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价值的更好展现与实现,均具有积极意义。

  二是交互方式的改变。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乡村普及,使得乡村信息运行与传递变得快速便捷。在这种情境下,乡村日常人际交往活动、各类经营主体产品营销与物流、百姓消费品选择与购买等经济社会活动,既可以在线下进行,也可以在线上进行,这大大增强了乡村人际交往方式的选择性和信息的流动性。

  三是要素组合的改变。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已不单纯是一种符号或度量单位,而是一种新的生产要素,这种要素一旦与其他要素,如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制度等要素匹配,就会改变要素组合结构,形成数字生产率。从这一意义上讲,加快数字乡村发展,就是要通过数字化进程,优化乡村要素组合,实现数字化对其他要素的赋能,以信息流带动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物资流,激活乡村各种要素,提高乡村经济社会运行的质量与效率。

  2

  3

  杭州市余杭区泰峰村“智慧村务”界面徐昱摄四是治理方式的改变。很显然,将数字化融入乡村治理体系,有助于乡村治理从经验式治理转向精准化治理,从少数人参与的治理向多数人参与的治理转变,有助于促进乡村治理中自治、法治和德治的“三治合一”,进而提高乡村治理的效率。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数字乡村,是我国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我国数字乡村发展得到国家高度重视。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今年1月,国家有关部委联合制定了《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当前,我国数字乡村发展取得明显进展,显著标志有以下几点。一是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与完善。主要体现在电信基础设施全面升级,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并且基本覆盖行政村。同时,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已见成效,形成重点农产品单品种全产业链数据采集、分析、发布和服务为主线的全链条数据应用体系。二是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经济深度融合。覆盖一二三产业的数字乡村产业、电商农业、智慧农业等新业态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4

  三是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建成“互联网+政务”、“互联网+党建”以及平安乡村、智慧乡村等数字化信息平台与体系,这些平台和体系在疫情防控、基层党建、“三资”管理、村庄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是乡村信息服务与共享更加完善。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取得显著成效,表现在乡村就业、社保、医疗、科教等各类惠农服务网点越来越普及;普惠金融服务站基本实现乡村全覆盖;农产品线上产销对接服务以及网络扶贫、网上法律咨询等服务都取得明显成效。

  五是乡村传统文化藉由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日渐复苏。包括非遗在内的乡村传统技艺,经数字化处理、网络化传播,得以实现现代传承。以国风(包括乡风)为代表的文化符号,已不再是土味或落后的象征,而成为传统元素再创新的文化自信现象。

  乡村数字化建设需应对四大挑战数字化尽管在改变乡村时空关系、人际交往方式、生产要素组合、乡村治理方式等方面有许多功效,但乡村的数字化进程也面临着一系列需要应对的新挑战和新关系。一是数字赋能与数字适应的关系。我国乡村数字化赋能的终极对象是文化层次低且类型分化明显的农民,他们存在着比较普遍的数字不适应所导致的数字鸿沟问题。因此,在数字乡村建设中,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农民对数字化的适应能

  5

  力,另一方面也要重视数字赋能的有效性,把握数字赋能与农民数字适应的平衡点与协同点。

  二是数字排他与数字共享的关系。数字(数据、信息)这一要素及其转化品,既具有私人属性,又具有公共属性,前者具有排他性,后者则具有共享性。要从技术与制度层面入手,处理数字排他与共享性关系,防止数字的侵权使用和过度垄断。

  三是数字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关系。中国乡村社会是典型的关系社会。数字尽管可以智能化、快捷化,但往往难以人格化和人情化,在数字乡村的建设中,尤其是数字治理的过程中,如何既发挥数字资本的功效,又发挥社会资本的功能,实现数字化与人格化的相互兼容,极为重要。

  四是数字带动与数字替代的关系。数字化对乡村生产生活起到一定带动及替代作用,但同时要避免线上带动、替代所导致的公共事务线上业务增加、线下并未减少,或是生产流通领域线下业态萧条、就业压力及其连锁反应的不利影响。

  切勿单纯追求乡村数字化水平数字乡村建设要着眼未来乡村发展愿景,而非单纯追求乡村的数字化水平。未来,数字乡村是充分体现乡村资源生态特色,嵌入数字化和集成化等新技术元素的美丽乡村和幸福乡村,是要通过数字技术、数字平台、数字网络等数字化功能的发挥,促成乡村振兴和未来乡村建设中产业发展兴旺、

  6

  生态环境宜居、文明乡风包容、公共服务高效、乡村治理有效、城乡关系融合、居民生活富足等目标的实现。

  通过手机操作,喷杆喷雾机在进行病虫害防治作业应对数字乡村建设所面临的新挑战,需要建构和营造良好的数字生态环境。良好的数字生态环境包括数字化的硬环

  

篇二:乡镇数字乡村发展战略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6.21•【字号】云政办发[2007]134号•【施行日期】2007.06.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

  正文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意见

  (云政办发[2007]134号)

  各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加快我省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以信息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为确保“数字乡村”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取得实效,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重大意义(一)农业农村信息化现状。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有力带动下,我省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较快,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全省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信息设施落后、网络体系不健全、实际应用范围不大,涉农信息资源分散,信息队伍建设也很不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面对我省农村国土面积大、农民居住分散、交通较为闭塞、信息化发展严重滞后、干部

  群众信息互动不够等实际状况,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加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二)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是省委、省政府根据新农村建设新形势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我省信息化、数字化、电子政务和“数字云南”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系统性工程,也是一项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有利于各级领导及时了解、掌握农村基层最基本的情况,为制定政策、实施科学民主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对于加强“三农”工作的领导和规范乡村公共事务的管理,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抓好协调服务,切实把“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好、使用好、管理好。

  二、“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三)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小康、文明、生态、和谐新农村的目标任务,强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信息服务网络,建立、完善农业和农村综合信息数据库,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中的应用,全面提高我省农村社会管理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努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基本原则。坚持政府牵头、市场运作,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统一标准、

  分步实施,注重实效、安全可靠,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五)建设目标。2007年上半年完成16个州(市)的试点工作,下半年全面开展

  建设,到年底建立起覆盖全省、连接省、州(市)、县、乡、村的“数字乡村”信息网络服务体系,为各级人民政府决策和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图文并茂的网络信息服务。

  三、“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六)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农村互联网络建设,确保信息网络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加快乡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形成覆盖省、州(市)、县(市、区)、乡(镇)、村、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批发市场、生产经营大户的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七)建立和完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数据库。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围绕“四通五有三达到”目标,科学规划,统一标准,规范栏目,加快建立和完善以自然村为基础的农村基础情况、乡风民俗、政策法规、政策补贴、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科技、农村财务管理、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标准、名优产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招商引资、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资源环境管理、农村规划建设、农村疫情监测防治、林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防汛抗旱、饮水安全、水土保持、气象、扶贫开发、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农村经济社会信息数据库。信息网和数据库的建设,要图、表、文、声、像等多种形式并用,力求画面生动,一目了然,真实有用。(八)建设农业农村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网站协调和整合,建立和完善以云南新农村建设信息综合网站、各涉农部门门户网站、涉农专业信息服务网站等为主体,省、州(市)、县(市、区)、乡(镇)、村五级协同合作、上下联动的农业和农村信息网络体系,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逐步实现“一站发布、全网共享”。加快云南新农村建设信息综合网站的建设,优化版面设

  计,扩充信息容量,提高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实用性和实效性,使之成为贴近农民生产和生活、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重要窗口。支持各门户网站和专业网站上档升级,办出特色,为各级各部门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九)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有重点、有步骤地推广先进的农业智能生产管理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等技术在农田水利建设、农田作业、良种工程、农作物栽培管理、造林绿化、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建立完善农作物栽培管理、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管理等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疫病监测预警、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管理等服务系统,加快农业机械和装备的信息化,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和农资配送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以及农资物流配送与连锁经营等环节中的应用。

  (十)推进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化。积极探索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化工作的新思路,建立完善法律政策咨询、政策补贴、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乡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管理、农村卫生防疫、农村劳动力就业、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等信息系统,加快普及信息技术在农村教育、科技、建设、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治安等公共事业中的应用,促进农村管理服务的民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十一)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引导科研机构和涉农厂商、通信运营商,开发适合农村特点、适合农村需要、方便农民使用、价格比较低廉的电子信息产品。依托新农村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各涉农网站、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等信息网络资源,搞好面向农民的各种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营销经纪人、专业大户的带动作用。创新信息服务模式,探索网上办事和“一站式”服务,大力推广电脑、广播、电视、电话、信息接收机

  与科技服务相结合的信息服务模式,以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和网络提供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加快信息进村入户步伐,全方位地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的信息需求。

  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措施要求(十二)强化制度建设。研究制定支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加强“数字乡村”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强化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服务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建章立制工作,制定农业和农村信息采集、传输、发XXX服务等标准,建立完善管理、监督制度,明确职责和任务,加大对各项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力度,实现网络管护的规范化、制度化,确保网络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十三)完善共享机制。把“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与“金农”工程、“金水”工程、“信福”工程和“三电合一”项目、电子政务等建设结合起来,建立工程标准和技术规范,整合网络资源,联合共建共管,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真正做到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认真进行采集数据的分析、整理、核实、报送和发布,及时、定期进行数据更新,确保基础数据的准确可靠。(十四)加大建设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投融资机制,为“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提供稳定的经费保障。省财政要加大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对贫困县、乡给予重点倾斜。省信息产业部门要从已有的信息化专项资金中安排一部分资金,对“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的信息资源采集、硬件更新配置、软件设计开发、人员培训和网站的运行、维护等方面给予补助。各级人民政府也要将“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所需资金列入投资计划和年度财政支农经费预算,同时支持和鼓励电信、网通、移动、邮政等通信运营企业加大投入、积极参与,不断拓宽建设筹资渠道。

  (十五)加快队伍建设。将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列入信息化培训总体规划,采用学校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途径和远程教育、在线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信息采集、传播方法和农业科技、经营管理知识以及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常识的培训,加快培养一批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农村信息管理服务人员和农村信息员队伍,提高农村信息员采集、分析、整理、发布信息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作用,联合其他基层涉农部门的力量,依靠村组干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经营大户,构建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体系。

  (十六)加强舆论宣传。加强“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宣传工作,积极采取新闻报道、信息交流、经验介绍等方式,展示建设成果,推广成功做法和经验,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增强广大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者的信息意识,充分发动相关科研院所、企业、专家等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广泛参与“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良好氛围。

  五、切实加强“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数字乡村”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工程措施来抓,将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信息化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并将“数字乡村”网站纳入政府网站平台进行建设和管理,建立责任制度,明确目标任务,规定完成时限,强化检查督促。省人民政府已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农业、发展改革、教育、科技、民委、民政、财政、国土资源、建设、交通、水利、林业、商务、卫生、广电、统计、工商、信息产业、扶贫、测绘、通信、邮政、气象等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省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农业厅,负责组织、指导、协调抓好全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各地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做好协调工作,研究落实措施,着力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十八)落实部门责任。建立和落实部门责任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强化优势互补,形成各负其责、相互配合、齐抓共建的工作机制。“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由省农业厅为主负责实施,省政府信息产业办等部门配合。省农业厅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并处理领导小组的日常事务工作;省政府信息产业办负责将“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纳入信息化发展规划并做好审定“数字乡村”技术方案工作;通信管理部门负责牵头各通信企业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将“数字乡村”工程纳入重大投资计划并审定相关投资项目;财政部门负责落实“数字乡村”工程建设补助资金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统计、交通、建设、水利、林业、民政、民委、扶贫、教育、卫生、商务、气象等部门负责相关信息的采集、整理、交换以及相关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服务;国土资源、测绘等部门负责农村地理、农村地籍等信息系统的建设、推广和服务;通信、广播电视、新华社等部门和媒体负责广播、电视、电话、手机短信平台等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及宣传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逐级细化工作目标,层层明确工作责任,依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统计机构和乡(镇)、村委会抓好具体落实,确保“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按时完成任务。各地都要签定“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目标责任状,年底组织检查考核,对建设进度快、工程质量好、应用范围广的单位和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十九)搞好示范带动。各州(市)要选择具有一定基础、条件较好的县、乡、村先走一步,及时总结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通过典型示范,带动面上建设的开展。省农业厅,省政府信息产业办要抓紧研究制定出台全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方案和项目实施方案,确保工程建设按要求、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00七年六月二十一日

  

篇三:乡镇数字乡村发展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数字乡村发展路径

  探究

  【摘要】当前我国科技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大数据在各行各业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大数据对乡村振兴工作有重要作用。本文对“数字乡村”的基本含义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优点,针对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供了一些推动乡村振兴的策略,对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数字乡村;乡村生态振兴;生态环境大数据;

  1.发展数字乡村的实际意义

  我国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利用信息化技术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数字乡村发展战略能够打破传统农村发展缓慢的问题,将科学技术引入到农村地区,能够增强农村地区的创新力,优化农村的市场结构和经济体系,是农村实现全面脱贫的重要举措。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乡村经济发展中,可以扩大农村农业生产的效率,从而提高农民的基本收入,缩小城市和乡村的经济差距。同时,引进数字化技术对提高农村地区的现代化水平,让更多农村人群了解到数字化技术的实际意义,提升他们的数字化水平和信息化技能,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有重要作用。

  1.数字乡村助推乡村生态振兴的内在机理

  数字乡村其实就是利用大数据发展农村经济,将绿色发展和智慧发展作为振兴乡村的基本原则,着力于建设美丽乡村,完善乡村的基础设施,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2.1助推乡村生态环境数字化防治

  数字化技术可以能够优化乡村环境,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通过构建乡村生态系统检测系统能够有效地监控农村生态环境的变化,及时的对乡村环境进行优化,在大数据的应用下实现精准化的乡村环境监管机制。

  2.2助推乡村生态资源数字化管理

  借助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实现乡村生态资源数字化管理,对整个乡村建设工作进行有效地控制,结合实际情况开发资源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在改善乡村环境地过程中,可以根据当地农村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建立相关的乡村产业链,合理的利用资源体现乡村的经济价值。

  2.3助推乡村生态产业数字化生产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够推动乡村生态绿色产业健康的发展,是提高农业生产产品质量的核心技术。农民不需要辛苦的在田地力查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只需要坐在家中就能从手机、电脑上看到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而且还有识别害虫的作用,确保农作物健康的生长,对整个农业生产链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监督。

  3.数字乡村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3.1农村信息化发展缓慢从目前的的情况来看,造成我国农村地区无法实现数字乡村的原因之一就是基础设施匮乏,对加快乡村经济发展、数字化进程、环境优化以及智慧生产有重要意义。政府部门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关注度较低,再加上农村地区周边的环境比较复杂,人口数量比较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建设难度也高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很难在第一时间内获取到有用的农业、环境等于农业相关的信息。3.2乡村环境监管机制有待完善

  乡村生态振兴需要完善的环境监管机制作为基础,不过现在很多农村的环境监管机制存在较多的问题,以至于环境监管工作很难落实,监管的面积较小,力度较弱。由于大部分农村的环境监管部门监管水平较低,环境监管主动性较差。很多环境污染问题都是农民发现后上报的,监管部门无法第一时间收到环境污染信息,导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没有实现可控制的农村环境监管机制,甚至一

  些监管机构还会隐瞒环境信息,很难达到农民对环境地要求。而且农村群众所反映或提出的环境改善建议,监管部门都没有及时的回复和改进,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再相信监管部门。3.3农村整体文化水平较低,专业型人才稀缺

  现在的农民文化水平都比较低,不会熟练地使用互联网等数字化技术,这也成为了农村地区数字化技术发展的一大阻碍。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农村很多年轻劳动力都已经逐渐流入到城市当中,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严重。这些人群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对手机、电脑、互联网等信息化时代的产物了解较少。在我国所有非网民中,农村地区的非网民占据了56.2%。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这类群体之所以不上网是因为不会自主使用互联网。在促进大数据和农村建设相结合的过程中,以上问题已经成为了当前的阻碍,也是大数据无法全面落实到农村建设中的根本原因。而且农村地区了解大数据病能够熟练使用互联网的人才稀缺,这些人才基本上都去大城市发展了,出现了农村和城市人才不均衡的问题。农村地区的发展环境、工资待遇以及生活质量等其他因素都和城市地区有较大的差距,发达城市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更大,这也是导致农村地区人才流失的直接原因。

  4.实现数字乡村的相关措施4.1完善乡村基础设备政府需要联合先进企业加强乡村经济建设,通过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三方合作关系,结合当地乡村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应对方案。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的资金投入,使得乡村的基础设备能够满足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同时农村地区要加大开放力度,积极引进外来企业进行投资,建立系统化的相关产业链。利用大数据的公共性和营利性,吸引社会资本建设完善的大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不断的优化农村地区的网络设施,确保农村地区获取信息的时效性。如果是大数据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当地政府需要建立专项资金尽快完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确保4G信号能够全方位的覆盖农村地区,为大数据进入农村奠定扎实的基础。4.2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建立标准化的信息平台将物联网和信息化技术相结合,建立能够时刻监控农村周边环境的信息平台。构建统一的乡村环境综合指挥平台,时刻监视农村环境受污染情况,及时的控制污

  染问题。在指挥中心上就可以清楚的看到乡村的整体环境,借助信息化技术可以准确的掌握每一个细节,及时的发现乡村环境问题,环境治理人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并且可以把环境质量现状、污染区域等精确地环境信息公布,积极鼓励农村群众加入到监督工作中,提高环境监督的有效性。当然群众也可以提出一些对优化环境的意见,环境监管部门要及时的给与群众回复,并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的满足群众的需求,不能打击群众对政府部门的信心,以免影响到群众监督的质量。4.3建设高素质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专业型人才是数字乡村建设工作的核心。面对当前农村相关人才稀缺的问题,政府部门可以利用互联网等其他途径宣传和传授有关大数据的技能,或者通过线下的讲座进行教育活动,让更多的农民可以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农村地区创造更多的人才。培养信息化人才的同时,政府要通过政策优惠吸引更多的外来人才进入农村地区,建立高水平的信息化人才团队,成为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的主力军。当地政府也可以和周边高校、环保部门进行商议,让水平较高的技术人员对农村群众进行专业指导,这些措施都是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的基础。

  结束语

  总的来说,数字乡村建设工作需要政府部门、社会和农村地区三者相互配合,要积极的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为农村建设工作提供足够的专业型人才。目前,我国的数字乡村建设工作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农村地区人才稀缺、农民的大数据认知程度较低、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只有解决上述几个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数字化乡村。因此,本文我对当前数字化乡村建设的问题展开了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策略,相信对我国数字乡村建设有一定的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任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共享经济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21,(09):37-38

  [2]朱瑶瑶.智能数字乡村建设的要点分析[J]智慧建筑与智慧城市.2021,(09):33-34

  [3]张勇.鹤壁市数字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农业科技通讯.2021,(09):30-31

  

篇四:乡镇数字乡村发展战略

  简述会泽县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

  振兴

  摘要∶会泽县民族要振兴,乡村要发展,"三农"工作在新的发展阶段依然非常重要。随着信息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发展数字村落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将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促进农业的转型,从而进一步加速乡村的现代化。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县农村数字化发展的状况,并指出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促进乡村社会的现代化。

  关键词∶数字乡村;乡村振兴;信息化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深度融入,作为我县支柱产业的农业,针对目前的大众需求而言,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更具有前景,在乡村振兴的风向标下,农产品区域的建设变得炙手可热。实现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一步,也是实现会泽县文化繁荣的关键步骤。通过结合乡村的实际情况,剖析现阶段在会泽县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指出需通过制定一系列相关公共政策以应对整体数字化水平低下和农村居民数字信息素养欠缺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加速推动数字化乡村建设,促进健全农村信息网络设施,带动广大农业群众增加经济收入,进而加速乡村的现代化建设。

  1、我县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1部分乡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首先,我县大部分的农村地处偏远,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地势高低起伏,为电网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其次,与人口密度大的城镇相比,农村居民的分布比较分散,农民聚落的距离也比较大,使得农村电网基础设施的建设费用过高,影响了电信企业对农村数字化建筑的热情;第三,现阶段,我县大部分的青年劳动力都是以打工为生,而在农村,以老人和留守孩子居多,这些孩子因为年纪小,

  对于互联网等新鲜的东西没有太多的关注和实践的能力,而智能手机、电脑等新型的电子产品更是缺少广泛的用户。

  1.2乡村数字建设缺乏农业农村部门的支持

  "发展数字化农村,必须加大资金的投资,但是农村资金短缺,很难支撑农村的信息化,当前农村的信息化工作重点是提升农村经济水平,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农村的信息化水平和农村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还远远不够,国家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没有建立专项资金来支撑农村的信息化,导致了网络通讯建设逐渐变成了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明显短板"。

  1.3乡村数字建设缺乏专业的信息化人才队伍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信息技术人才,高校信息技术人才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广泛,县城互联网公司的高额工资也会吸引大批的技术人才。反之,在各乡(镇、街道),信息技术人才的短缺使得信息技术人才的工资水平偏低,致使很多信息类毕业生不愿深入基层为基层服务。农民群众长期处在封闭的社会生活中。

  2、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

  2.1加强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各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和指导,扩大在乡村地区的服务范围,力争达到基本的覆盖水平。逐步消除城乡发展和建设的鸿沟,实施“千兆光网”,“5G”移动通讯(5G)和“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发展计划相结合,健全电信业补偿制度,扶持偏远乡村和偏远地区的通讯基础设施,加快农业、农村遥感卫星等天基设施建设,强化农村网络连接信号。农村要加强农村老人、儿童等农村人口的知识普及,扩大农村新农村商品的使用范围,改变农村居民对新事物的观念,巩固群众基础,支持数字农村建设。为数字乡村的发展奠定扎实的群众基础。

  2.2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数字乡村建设的支持

  农业农村局要结合当前会泽县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制订政策、制度,健全顶层规划,拨出农村基层组织专项经费,并成立有关科室,负责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要明确工作人员职责,落实好工作职责,避免一些乡镇对“数字乡村”的工作抱持消极的态度,避免“数字乡村”的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对于推动“新农村”发展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但是,仅仅依靠县政府的财力,还无法支撑更高层次的数字化乡村。为此,县政府应该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政企协作,扩大农村数字化融资渠道,促进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设立“数字乡村”基金,通过广告宣传、村级文化活动资助等多种渠道,通过民间融资、民间组织的广泛投入,在乡村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2.3拓宽农业信息技术覆盖范围

  强化农业科技支持、发展智能化农业、构建网格化、智能化、精细化农业生产链条、构建“互联网+”农业综合监控网络、强化人工介入、提高农业安全保障水平等。通过每天对农作物害虫进行监控和及早控制,实现了农作物病虫害控制。通过微信、微博等媒体的大力推广,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农业信息化建设为核心,以农业生产体系、生产体系、管理体系等信息化建设,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2.4加强乡村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建设

  各部门要在网络平台、学习强国等平台上,充分利用网络媒介的优势,积极引导广大农村干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党建工作落实到基层党组织的全面考评中去,强化绩效考评,对排名靠后、不履行职责的同志进行谈话,形成一种长效的制度。同时,各相关部门要积极推进网上乡村建设。通过互联网,强化和拓展对乡村工作的监督;“雪亮工程”的实施,将会对社区的监测网络进行强化,从而达到对乡村社会安全的有效控制。

  3、结束语

  因此,要实现全县农村的现代化,必须要大力推进农村的信息化。加快乡村信息化进程,对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保持乡村的和谐与安定。但是,目前我县农村信息化建设还面临着信息化建设不完善、农业部门支持、农村

  信息化人才短缺、信息化覆盖不完善等问题。要加强对各乡(镇、街道)的管理,加强对农村地区信息系统的管理。同时,各相关部门要加大农村信息化的力度,逐步构建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为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刘畅勾画敏字乡村图景推选乡村全面振兴[J].农民文摘,2019(7):2425.

  [2]杨森,汤星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数字乡村发展路径探究[J].小城镇建设,2020(3)∶61-65.

  [3]毛益.王贤.软字乡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信息服务根式及策略研究[J].情报科学,2019(11)∶118-122.

  

篇五:乡镇数字乡村发展战略

  随着宽带山东战略的深入实施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得到稳步增强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运算速度和综合技术水平位于国内前列全省所有城区行政村实现了光纤全覆盖城乡家庭互联网接入能力基本达到100mbps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也不断的得到完善但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亟需增强农村尤其是偏远山村因其居住分散且基础设施差导致网络建设成本很高运营商无法收回成本不愿意建设农村网络设备商提供商也不愿意花费精力进行农村网络创新方案的研究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还不广泛

  数字乡村发展现状及路径研究

  【摘要】以乡村振兴和数字山东为时代背景,通过实地调研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其原因,从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政府、城乡数字鸿沟、信息人才培养、乡村大数据平台、数字乡村文化建设以及建立健全数字化乡村治理体系等方面提出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路径,为政府部门建设数字乡村提供决策支持与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数字乡村;乡村振兴;数字鸿沟;发展路径

  数字乡村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1]。山东省在《数字山东发展规划(2018-2022年)》和《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互联网在乡村的快速普及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城市和乡村联系越来越紧密,城乡联动、融合发展在技术上成为可能,但数字乡村建设才刚刚起步,城乡数字鸿沟仍然存在,还有加大的趋势,鉴于此,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路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现状

  近年来,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1数字基础设施全面提升。随着“宽带山东”战略的深入实施,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得到稳步增强,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运算速度和综合技术水平位于国内前列,全省所有城区、行政村实现了光纤全覆盖,城乡家庭互联网接入能力基本达到100Mbps,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也不断的得到完善,但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亟需增强,农村尤其是偏远山村,因其居住分散且基础设施差,导致网络建设成本很高,运营商无法收回成本,不愿意建设农村网络,设备商提供商也不愿意花费精力进行农村网络创新方案的研究,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还不广泛。1.2电子政务建设深入推进。全省政务服务平台基本实现互联互通,各服务平台的核心业务信息化应用加速,“一次办好”改革全面推进,基本实现了公众和企业网上办事“一号登录、一站受理、一网通办”[2],全省政务信息系统集成整合共享工程明显提升了政府数字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但在农村,电子政务治理还比较薄弱,公共服务的数字化建设还需稳步加强。1.3信息惠民水平大幅提升。在数字山东的带动下,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宽带建设已普及,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成效初显。在教育、医疗、养老和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惠民政策宣传和普及、信息服务平台的使用及惠民水平

  都得到了大大提高,形成了城乡共享的优质教育文化资源,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1.4农村数字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互联网+”和市县级大数据服务平台的建设,使农村数字化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农业信息技术成果越来越多的得到转化和推广应用,但是不同地区之间差距明显。鲁西南是淘宝村集聚区,菏泽市淘宝村、淘宝镇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从地区分布来看,开展跨境电商的村主要位于沿海地区,特别是拥有外贸传统的城市,如青岛市等。同时电子政务标准及规范体系不断完善,网络空间法治化取得积极进展,显著提升了网络安全防护和处置能力[3]。

  2山东省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城乡数字化鸿沟进一步拉大。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下,城乡“数字鸿沟”是山东省数字乡村战略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4]。传统意义上的城乡“数字鸿沟”集中体现在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管理措施上。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缺乏网络设备与上网条件、缺乏文化知识与上网技能两者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构成了制约数字乡村建设的瓶颈[4]。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存在很明显的较大差异,城乡居民的互联网理念和对信息知识的应用就存在着较大差异,城乡“数字鸿沟”不断以新的形式呈现,其更多的是体现在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理解和使用上,阻碍了农村培养数字化生产力的进程。还有一些地区在引

  导搬迁、撤并村庄时忽略网络设施和信息服务完善,促使了新的城乡“数字鸿沟”的形成。2.2农村信息失联、情感失联、财富流失及空心化严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青年农民都选择进城务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也逐渐增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留守儿童、老人和妇女对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的应用很少,导致了乡村的信息失联以及情感失联。大量中青年农民的进城,使得农村土地也被大量闲置起来,无人耕种,加剧了乡村财富的流失,乡村空心化严重。这是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必然产物。2.3农村数字化发展水平各地区不平衡。目前,我省农村数字化发展各地区很不均衡,发达地区与一些偏远、落后的地区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农业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比例差距也比较明显。淘宝村的出现,破解了农村信息化的难题,缩小了城乡数字鸿沟,如:滨州博兴县、菏泽曹县和郓城县等、青岛市即墨等淘宝村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2.4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我省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我省移动宽带用户、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等指标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种植养殖、加工、集配、运输、仓储、营销、支付、消费等整个流程的数字化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产地仓、冷链物流、信息网络、购销网点等方面的建设还需加强,智能电网、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农业建设任重道远。另外农村的互联网理念淡薄,缺乏网络设备与上网条件、缺乏文化知识与上网技能也是影响数字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2.5缺乏

  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平台。在农村数字化建设中缺乏专业的科学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没有完善的培训机制和管理机制。虽然在农村开启了社区教育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有些数字化学台的构建还不完整,学习资源不丰富,根本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另一方面部分村民没有电脑和智能手机,不会上网也限制了数字化学台的使用,而且绝大部分人上网只是娱乐,对学习农业新技术不感兴趣。2.6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比较低。“互联网+党建”工作开展不到位,村干部老龄化严重,党务、村务、财务不能实现网上公开,乡村现代化治理能力进程缓慢,“互联网+政务服务”不能实现乡村覆盖,缺乏“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乡村治理能力和体系亟待加强。数字技术和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在线诊疗和在线教育等公共服务发展缓慢。因此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乡村综合治理能力,提高公共服务的数字化水平,使村民真正获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3山东省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路径

  3.1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乡村首先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各级政府部门应响应《数字山东2020行动方案》,积极推动“百兆乡村”建设,统筹推进移动和固定宽带网络的IPv6发展,推动智慧广

  电网络建设,支持培育和引进开放的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和农业农村观测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体系[5]。继续加快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推广和应用,大力发展农村数字经济,推动农业领域的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进程,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实现传统农业向数字化农业的转型。3.2加快建设数字政府。在基础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快建设数字型政府,加强各行政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办理,力推政务服务“一次办好”,并进行机制和体制改革,推进线上线下政务服务一体化。地方政府做好促进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制度供给工作,建立或者健全一套适合当地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促进政策,特别是要制定出一套适合当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优惠举措,补足数字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制度体系,营造适合数字经济发展的良好制度氛围。同时,协调各级政府部门,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主体提供必需的物质和资金支持,以此来引导和激励当地的数字经济发展。3.3消除城乡“数字鸿沟”,建设幸福乡村。首先,加强乡村信息化教育,培养信息化技术人才,把握好“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机遇,利用现代科技建设数字乡村,使农民得到更大的收益,愿意留下来,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数字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利用数字化、现代化设备来实现智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鼓励农民积极接触和参与到农村电商中去,彻底打破农民信息贫困锁定的藩篱,为农村数字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不断丰富乡村网络内容,构建数字乡村新系统,不

  断完善乡村信息化建设和农村数字产业,让更多的农民就地就业,使农民获得幸福感,改善农村信息失联、情感失联及财富流失等问题,建设幸福乡村,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真正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助力农村数字化建设的全面开展。3.4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专业化信息人才的紧缺是数字乡村建设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已成为制约数字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本土农民是建设数字乡村的内生动力。首先,以本土农民为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目前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农村中种地的人大量减少,大量的土地进行了流转,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形成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在发展农村数字经济的同时应提升农民的信息化素养,积极培育实现智慧化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其次,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利用好各种培训平台,让农民成为懂信息、懂数据、懂技术的新时代农民,提升乡村信息化水平,进而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再次,建立健全人才培育、引进及激励机制,为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发展环境。3.5构建乡村大数据平台。山东省大多数农村地区的数字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及平台的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传输、发布服务不健全,涉农电商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规划发展乡村大数据平台,整合数据信息资源,加强乡村信息资源的共享、兼容和公开,利用“互联网+”模式建设具有乡村特色优势的大数据系统,借助大数据促进数字乡村的快速发展。3.6数字乡村文化建设。在

  加强数字化基础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强数字文化建设,提升村民的信息化素养,尤其是乡村传统文化是农村数字化建设的灵魂,以无形之力推进着乡村数字化的进程。首先,改变文化宣传方式,除了采用传统的公告栏外,还可采用微博、微信、网站等各种形式实现农村各项政策和事务的线上宣传,在乡村营造起良好的信息化氛围。其次,在培育新型农民的各种培训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元素,使农民在接受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理念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逐渐提高村民的数字化素养。最后,利用新闻网站、学习强国及各种媒体平台,宣传数字农村的建设,讲好数字乡村故事,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数字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3.7建立健全数字化乡村治理体系。在乡村政务工作和乡村治理中深化数字化建设。首先: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农村领导班子应改变传统思维,改变意识,从思想上树立农村信息化的观念,不断学习国家以及山东省关于农村数字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并积极落实到位。其次:将农村的各类资源纳入到乡村大数据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和数字化管理,建立“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再次:积极开展“互联网+党建”工作,定期开展党员信息化学习和培训,鼓励党员带领群众一起发家致富,探索农民在线交流议事模式,激发农民参与决策的积极性。最后: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真正实现党务、村务、财务的网上公开,推动形成积极互动的农村基层自治体系,建立健全数字化乡村治理体系。

  4结语

  目前我国正处在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山东省将数据和信息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统筹推动城乡信息化融合,加快推动山东数字乡村建设,使网络信息化在全省农村社会的影响不断扩大。论文在分析了山东省农村数字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度挖掘乡村数字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农村数字化发展的路径,以期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静.分四阶段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建设[R].经济日报,2019-5-18.

  [2]丛楷力.从“碎片化”到“整体性”:地方政府数据开放治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3]2019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J].新疆农业科技,2018(6).

  [4]毕耕.”软硬兼顾”解决数字乡村发展难题[N].光明日

  报,2019-09-25(11).

  [5]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数字山东2020行动方案》[Z].2020-04-03.

  作者:任敏单位:滨州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篇六:乡镇数字乡村发展战略

  数字乡村是什么、建什么、怎么建

  如何将数字乡村建设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已成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课题。日前,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在浙江德清举办全国数字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围绕深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分享了一系列可学可看、可示范可推广的经验。

  01、数字乡村是什么数字乡村作为一种新的乡村社会发展形态,是当今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互联网生态系统的持续性拓展[1]。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首次提出了“数字乡村”概念。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刚要》)。《纲要》指出:“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2]。数字乡村建设行动的本质是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借由网络空间即卡斯特(Castells)所言的“流动空间”(spaceofflows)内无时间性之信息流动,实现城与乡、区域与整体在场与缺场等空间的资源流动与整合,从而促进高质量的城乡融合发展[3]。02、数字乡村建什么为了更好地理解数字乡村如何建设,需要厘清数字乡村建设的任务是什么,以及在此基础上需要何种资源予以支撑,并以此来带动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1.主要领域

  (1)数字生产数字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要素,与农业经济融合之后,可以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销售流通等全过程予以赋能,进而重塑农村经济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4]。(2)数字生活在数字乡村建设中,数字技术可以有效重构农村生产要素,扩大农村数字生活的范围。首先,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是数字化服务的基础。各级政府大力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物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的体系化,着力打造一个多网互联、智能沟通、智慧监测的农村生活数字化模式。其次,数字化服务能够为农民提供个性化需求。(3)数字生态数字乡村建设中数字生态建设是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以数字技术来推进农村整体生态环境的优化,包括自然、人文及社会生态三个部分。(4)数字治理数字治理是推动现代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有效手段,使得乡村内外治理更加高效和智能。2.资源要素(1)网络资源数字乡村建设中,网络资源是首要资源。所谓的网络资源指的是以互联网、物联网、信息技术集中构建的互联互通系统。网络的

  普惠属性,能够打通城乡之间数据、技术、政策等壁垒,促进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及互通。

  (2)信息资源信息是数据资源的内容体现,是数字乡村建设的主要资源。按照发布主题的差异,数字乡村建设中的数字资源可以分为政府、社会及个人三类。(3)技术资源技术资源是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信息资源运用到数字乡村建设中形成的治理技术,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农务等具体的技术。03、数字乡村怎么建全国数字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会议提出四项发展要求:1.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加快发展,加大技术创新和示范推广力度建设农业农村遥感卫星等天基设施,大力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运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深度融合应用,打造科技农业、智慧农业、品牌农业。建设智慧农(牧)场,推广精准化农(牧)业作业。2.大力推进农村电商提档升级,做好工程引领、基础建设、人才培育和品牌打造

  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强农产品加工、包装、冷链、仓储等设施建设。深化乡村邮政和快递网点普及,加快建成一批智慧物流配送中心。深化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培育农村电商产品品牌。建设绿色供应链,推广绿色物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农村实体店,促进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发展。积极发展乡村新业态。推动互联网与特色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意农业、认养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新业态,促进游憩休闲、健康养生、创意民宿等新产业发展,规范有序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培育数字乡村建设人才。一是不断丰富农民数字生活价值内涵,注重构建知识更新、创新驱动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育体系,培养具有数字意识、计算思维的数字农民。二是加快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各级政府发挥作用,为农民提供在线培训服务,培养造就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人才下乡,多渠道、多形式参与数字乡村建设;加强对农村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广大农民的数字化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的数字化水平和能力,更好助力数字乡村建设。三是加速推动农民职业转换和身份转换。抓住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的重要窗口期,促进农民不断加强学习,成为数字化时代有文化、能创新、敢创业、懂管理、善经营的“数字新农人”。

  3.大力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深化应用,加强数据制度、数据资源和应用场景建设

  以大数据作为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新抓手。加强数据制度、数

  据资源建设,在创新完善传统监测统计制度的同时,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数据资源采集体系,大力拓展物联网、互联网等在线采集新渠道,推动建立政务数据、行业数据、社会数据、企业数据汇聚共享利用机制,加快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和“数字底图”。

  4.大力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创新发展,提升乡村治理数字化能力

  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数字化能力、乡村信息服务水平和农民数字素养,持续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办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对“新农具”的使用能力。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变革乡村治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新媒体功能尝试打造专属微信群和公众号,以便村民及时充分地了解政务信息、工程建设信息等,引导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到农业农村发展的讨论话题,构建数字化监督平台,使得信息获取更加公开透明,提高乡村治理决策的科学性。

  

篇七:乡镇数字乡村发展战略

  拓展乡村振兴的数字蓝海

  作者:李斌来源:《科学导报》2022年第09期

  打开手机,远程“掌控”蔬菜大棚里的温湿度调节、卷帘通风;“垃圾分类数字档案”分发到每家农户,分类投放垃圾可以通过电子账户积分变现;党务、村务、财务网上一键即达,政务服务网上办节约办事时间……一幕幕生动场景,诠释出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不久前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从数字基础设施升级行动、智慧农业创新发展行动、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行动、数字治理能力提升行动等8个方面进行部署。当前,农村电商、移动社交、数字娱乐在农村普及较快,但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薄弱,数字技术同农业发展、农村治理和农民生活的深度融合还处在不断探索之中。此次出台的《行动计划》,明确了数字乡村发展方向、阶段目标和实施路径,将为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新成效提供有力支撑。

  得益于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偏远地区不再偏远,封闭产业不再封闭。2021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2.05万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4221亿元,“数商兴农”深入推进,农村电商“新基建”不断完善。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要素相比,数据是一种新型

  生产要素。发展数字乡村,意义不仅在于“蓄水”,以数据流带动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物資流等向农村集聚;更重要的是“布新”,为乡村振兴带来全新的发展方式和治理方式,促进传统农业生产、经营、交易的数字化转型。

  从全国看,农村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大、发展水平不一、优势特点各不相同,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为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创造了可能。无论是打造智慧农场、智慧牧场、智慧渔场等全新农业生产方式,还是培育乡村智慧旅游、创意农业、认养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抑或是在农村地区推广数字普惠金融、电子商务等,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打开一片蓝海。除此之外,智慧绿色乡村、乡村数字治理、乡村网络文化、信息惠民服务等,都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发力方向。为乡村振兴进行数字赋能,有助于在数字时代推动城乡之间资源、机会的均等化,对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影响深远。

  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行动计划》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网络帮扶与数字乡村建设有效衔接作出专门部署。事实上,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数字技术已经大显身手。比如,利用信息化手段精准掌握意外致贫人员,及时追踪脱贫人员的后续发展情况,提供防返贫定制方案,等等。也要看到,当前依然有不少农民群众不太熟悉智能手机操作,更不用说掌握电商直播、智慧农业等新技能。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向农民群众普及手机应用、网上办事、电商物流、直播带货等知识,不断提升数字素养,才能让广大农民更好享受数字时代的发展红利。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数字中国的发力期。循着数字乡村发展的“施工图”扎实推进,必能在广阔天地奏响数字时代的田园牧歌。

  

篇八:乡镇数字乡村发展战略

  以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空前活跃,不断催生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数字乡村建设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应运而生的,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党中央高度重视数字乡村建设,自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连续四年中央一号文件均对建设数字乡村提出了明确指示和部署。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了数字乡村建设的目标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力,其带来的普惠性增长,深刻改变着乡村的发展道路,助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加快推动农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数字技术是一种具有高渗透性的通用技术,其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数字农业的发展。数字技术通过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全流程大数据的积累、开发、挖掘,能够实现对农业生产流程的系统化整合,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提升农业经营决策的准确性,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组织化,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对传统农业的全方位重塑。激活农村要素资源。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要素并列,被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等文件。数字乡村建设对数据要素在农村的积累起到重要推动作用。通过数字乡村建设,能够以信息流带动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物资流等向农村集聚,促进农村各类生产要素积累。数字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数据要素为切口,通过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增加对农村信息技术的建设力度,吸引技能人才、管理人才投身数字乡村建设,畅通公共资源向农村投入通道。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数字乡村建设既可以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经营收入,也可以通过提高农民数字素养增加财产性收入。随着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嵌入和应用,传统农业正朝着智慧农业加速转变,降低了农业生产的管理成本、决策成本以及人力成本,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实现农业精细化管理,从而降低农业损耗;同时,通过信息网络拓宽销售渠道,增加农民经营收入。数字乡村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投资机会,数字金融、移动支付等大大降低了金融投资门槛,使农民也能享受现代金融的发展收益,同时为农民扩大生产、多元经营提供信贷支持,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应把握五个现实着力点。一是加快建设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农村数字基础薄弱,在5G等新兴前沿信息基础设施方面相对落后。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应大幅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夯实建设数字乡村的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农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持续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补偿试点工作,支持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发展。推进农村地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鼓励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终端、技术产品、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构建为农综合服务平台。另外,需对农村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加快推动农村地区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

  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进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农业、智慧物流建设。

  二是发展农村数字经济,推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农村数字经济可从农业生产端和销售端两处着手。在生产端,对永久基本农田实行动态监测,大力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加快推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运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深度融合应用。在销售端,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深化乡村邮政和快递网点普及,深化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培育农村电商产品品牌。

  三是引导数字金融向农村延伸下沉,推进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农村金融具有数额小、收益低、周期短、数量多的特点。数字金融从广度和深度两个层面为农村带来普惠性金融服务。从广度上,数字金融将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银行、保险、基金、融资租赁等多元金融产品或服务,改变传统农村金融模式单一、产品匮乏的现状;从深度上,数字金融的兴起使大规模量身定制金融产品成为可能,增强了金融灵活性、适应性和可获得性,有效弥补了农村金融的短板。数字金融的去中心化特点大大缩短了信贷流程,效率大大提升。同时,数字金融创新金融模式,提高农村金融的稳定性,为农业提供可持续金融解决方案。

  四是推动农村数字化治理,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推动农村“互联网+党建”,建设完善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平台,加强农村党员管理,打破地理空间的限制,广泛开展网络党课教育,快速精准传达中央精神,推进农村党建标准化建设,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探索建立“互联网+网格管理”服务管理模式,推动党务、村务、财务网上公开,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强化乡村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完善信息收集、处置、反馈工作机制和联动机制。加快农村全面接入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提高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快推广“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改革模式,推动政务服务网上办、马上办、少跑快办,提高农民群众办事便捷程度。

  五是统筹推动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数字乡村建设不能简单复制智慧城市,而应通过平台的互联互通,逐步将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与利用,依托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推进各部门涉农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有效整合。坚持城乡融合,创新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引导城市网络、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资源向乡村流动,促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在规范数字乡村建设、制定发展标准时,应坚持一体设计、同步实施、协同并进、融合创新,促进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加快形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篇九:乡镇数字乡村发展战略

  西部欠发达地区数字乡村建设的三个着力点

  作者:吴立凡来源:《人民论坛》2020年第08期

  【关键词】数字乡村乡村振兴共享【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定。2019年5月,国务院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将数字乡村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通过加快农村信息化发展,整体带动、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2019年12月,农业农村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出台《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提出数字乡村建设涵盖构建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加快生产经营数字化改造、推进管理服务数字化转型等多方面内容,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西部地区在道路交通、通信设施等方面发展迅速,逐渐缩小了与中部、东部地区的差距。然而,由于数字宏观经济环境等发展程度、农业产业数字化程度不高,技术装备、人力资本支撑不足,政府数字政务能力与资金投入欠缺,西部欠发达地区在数字乡村建设方面仍是挑战大于机遇。为此,应深入分析问题、寻找差距,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这是西部欠发达地区数字乡村建设的核心路径。其中,发挥党委政府引导作用,创造良好数字经济环境,实现包容性发展,是三个关键着力点。

  第一,发挥“关键少数”的方向性作用。面对薄弱基础和发展压力,如何使用有限资源助推数字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是西部欠发达地区亟待研究的问题。如果领导干部对当地优势与数字经济认识到位、把握精准,则会为当地发展带来巨大契机。近年来,贵州、宁夏(银川市)、江西(鹰潭市)等传统意义上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在数字经济领域内表现突出,这与当地政府紧跟产业转型大势、具备超前战略眼光密不可分。

  第二,做好数字乡村建设的顶层设计。西部欠发达地区要发挥后发优势,积极主动学习东部发达地区前期尝试的各种智慧项目,充分借鉴机制创新、设施部署、空间布局等,结合自身乡镇国土空间、自然资源、城镇建设,制定符合地方特点的数字乡村规划。通过顶层设计,实现布局乃至机制的创新,释放后发红利,甚至引领变革。

  第三,精准施策,补齐基础要素短板。首先,要尽快建立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资源信息数据库。加快构建农业自然资源基础数据库和农业农村基础经济信息数据库,如建立农村集体资产数据库、农村宅基地信息数据库、农户和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数据库,打通相关政府部门数据,搭建数据平台。国家行业主管部门要鼓励互联网平台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开放农户互联网信用数据。其次,要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进一步加强农村宽带互联网建设,实现光纤入村全覆盖,继续加大移动网络基站建设;进一步改善镇村道路交通条件,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最后,要补齐农民经济组织发展短板。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整合农民个体和龙头企

  业的纽带,作用极其关键。必须大力推动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发展,按照中央要求,抓紧清理完善村集体经济资产与相关制度体系,发挥其在技术培训、组织生产、市场对接等方面的主体作用。

  第一,搭建政务和产业数据平台。为企业提供数据,是营造良好数字经济发展环境的关键环节。政府要建立政务和产业数据平台,主动公开非涉密政务数据,整合掌握的产业数据,通过引入大数据应用市场主体,挖掘数据交易和数据应用市场。从实践来看,贵州省构建了以云上贵州、贵州数据宝、贵阳块数据和贵阳大数据交易所等为代表的数据平台,吸引全国近9000家大数据相关企业,形成了较完整的数据核心业态,自2015年起,其数字经济增速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有力支撑了数字乡村建设。

  第二,加快优势产业的数字化发展。在产业发展层面,西部欠发达地区必须紧密结合本土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当地政府应把握本地气候、土壤、水资源等环境特点和优势,选准特色主导产业,加快推进特色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产业的数据化,在不具备发展大规模机械化农业要素的条件下,把生态特色农业、原产地农业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在此基础上,鼓励具有地方特色的众筹农业、认养农业、定制农业、共享农业等互联网农业新业态的发展。同时积极搭建网络直播、社交电商等新兴网络营销平台,推动“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第三,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当地政府部门应积极主动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升能力水平。在这一方面,贵州省的做法值得借鑒。2013年以来贵州省派出两百多名干部分批、轮流去发达地区、重要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挂职、学习,通过参与决策过程、科研活动、项目运作等,提升了数字经济建设的实操能力。在数字经济的区域产业政策制定、政务服务方面,贵州省已形成了一套自主方法论,既把握前沿,又结合实际,有力推动了相关工作的开展。

  数字乡村建设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西部欠发达地区在数字乡村建设中尤要贯彻“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弥合与发达地区在资源、技术、认知方面的“数字鸿沟”。为此,必须把实现包容性发展作为关键指标加以考量,既要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农业产业生产率,又要平衡新技术对劳动力的“挤出”效应,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一,强化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一要加大“直接项目”的投入,深入分析当地产业特点,选择既有一定市场前沿性又有当地比较优势和一定基础的产业,结合数字技术提升生产效率。二要丰富农民受益方式,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林地赔偿等方面的权益。完善专业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体制机制,通过村资公司等形式对接企业,提升农民资本收益。三要加大对农民的教育投入,不断提高农业经营者的综合素质以及劳动技能,发挥农民夜校、农民讲习所等在农民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并充分利用远程网络教育资源,提升农民数字经济素养。

  第二,注重本土多层次人才作用的发挥。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保障。西部欠发达地区在产业规划和招商引资过程中,存在对发达地区企业和专家过于依赖甚至盲从,而忽视本土人才作用发挥的现象。本土人才了解乡情,了解本地农业农村的长板与短板,了解与群众利益相关的具体细节,能最大程度将数字经济与本土特点结合到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本土多层次人才作用的发挥。其中,还要特别注意退役军人、返乡大学生、基层创业者这三类群体,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第三,与农村基层治理有机结合。做好基层社会治理“数字化”的顶层设计,强化数字化技术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运用;推动“互联网+”向农村延伸,提高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逐步实现信息发布、民情收集、议事协商、公共服务等村级事务网上运行,提升治理效率;通过深入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优化农村社区网上服务,完善社会服务管理;通过构建农村集体资产、宅基地等大数据平台,提升经济信息管理和服务水平;通过实施乡村“天网工程”,提升农村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

  (作者为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朱建平、冯冲、陈淑真:《全球政府数据共享模式研究——对中国的启示》,《统计学报》,2020年第1期。

  ②陈才:《欠发达地区抢抓信息化机遇加速跨越发展的经验与启示》,《信息化建设》,2017年第11期。

  ③张琦:《包容性增长视阚下的精准扶贫开发》,《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责编/刁娜美编/宋扬

  

篇十:乡镇数字乡村发展战略

  数字乡村建设提速助力乡村振兴

  摘要:中华民族的复兴路上少不了乡村的振兴与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党和政府更加重视“三农”工作的开展。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让现在的数字乡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内容。构建数字乡村,需要进一步完善乡村的网络基础设施,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促进当下的农村群众增产增收,促进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才能真正的促进当下的乡村现代化建设。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如何推进乡村数字化建设,发挥数字乡村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数字乡村建设;乡村振兴;信息化发展

  引言:数字乡村战略是当下党和政府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重要一环,数字乡村的建设,需要站在更高的层次做好相应的规划设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信息产品以及信息服务,才是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离不开乡村振兴的发展,农业农村的发展需要依托信息化背景下的科学技术手段,农村的改革需要不断的向纵深推进。但是,当前,基于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农村地区在进行现代化的进程中仍然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尤其是信息化建设不充分不全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乡村建设数字化水平的提升,影响农村的智能化发展,这也是我国乡村振兴道路上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我国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部分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当前,我国的大部分农村由于自身的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利,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在其发展过程中,很难引入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由于市场的自发性原则,我国的通信网络商在其发展建设的过程中,更愿意将其发展的重点放在地势更加平坦开阔的,交通运输条件更好的地区,而这些地区旺旺都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和城郊地区,这也导致我国的城市和农村的网络基础设施面临着很大的差

  距。我国的乡村地区的数字化建设依然要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的大部分城市地区自身的人口密集,而农村的地区其人口分布的较为分散,相比较之下,农村进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投入的资金较多,但是收到的经济效益较少,这些因素都会损伤我国的通信网络运营商对于乡村数字化建设的积极性。当前,我国的农村大部分青壮年,为了自身的生计,会选择外出打工,农村的大部分常住人口较少,大多数都是老年人或者是留守儿童,由于农村常住人口的特殊性,在进行网络普及方面也会遇到一些阻碍,这部分人群对于网络信息技术缺乏实际操作的能力,因此,乡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乏广大的受众群体。

  (二)乡村数字建设缺乏相关农业部门的支持

  当前的数字乡村在其建设的过程,往往是一个耗费时间长,耗资巨大的建设项目,但是村级组织的财务部门自身的经费有限,村组织的经费无法支撑数字乡村网络通信设施的配套建设。当下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向纵深发展,我国的农业部门开始重视农业农村的不断发展,农业农村发展的中心在于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在于当前的农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此,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不断的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求,也需要有关部门对于城乡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投入更多的措施。有关部门需要针对此,出台更多的政策,投入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以支持乡村地区的二数字建设。但是当前由于缺乏农业部门的支持,以及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我国的农村网络通信建设以及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依然有着很大的阻碍

  (三)乡村数字建设缺乏专业的信息化人才队伍

  当下社会,信息化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对于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基于此,我国的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大面积的信息化人才培养,高校出来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在就业的过程中,面临着更加广泛的就业选择,在我国的大部分城市地区,从事互联网行业的人才往往都是高薪人才。相反,在我国的乡村地区,由于本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缺乏相应的财政资金,因此,我国农村的信息化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其薪酬待遇比较低,而且工作量大,较为繁重的工作与较低的薪资,吸引不到真正的信息化技术人才。大部分的信息专业毕业生不愿意从事农村的数字乡村建设工作。而我国乡村地区的农民,由于自

  身所处环境的原因,平时的消息较为闭塞,在其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对于互联网的技术并不了解,因此,农村地区缺乏专业的信息化人才队伍的现象非常的普遍。当前,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人员往往是身兼多职,而且自身的年龄结构较大,缺乏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水平,因此,我国的数字乡村建设遇到了很多的阻碍。

  (四)农业信息技术涵盖内容不够全面

  当前,我国的农村实行乡村振兴战略,随着该战略的持续性推进,我国的农业也在朝着现代化发展、智能化发展,未来的农业智能化水平将会是更加高级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农村地区,由于其信息化技术水平较低,其农业信息技术仅仅只是局限于农业的病虫害防治、农业的土壤状况监测、气象监测等等有关农业生产的方面,并未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农业智能化发展体系。由于农业的信息技术自身的覆盖范围有限,因此,农户对于信息化技术的引进也并不重视,这些问题给数字乡村的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缺乏群众基础。

  二、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对于数字化乡村的建设,有关部门开始出台多种措施,旨在引导我国的网络通信运营商将自身的网络运营业务向乡村地区倾斜,政府部门以及网络通信部门给予农村地区政策上的优惠和支撑,这样可以大幅度的推进当前的农村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真正的实现全村覆盖,真正的实现户户覆盖。通过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缩小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差距。当前,我国的政府有关部门联合网络通信运营商,推出了农村千兆光网计划、第五代移动通信计划、移动物联网计划,这些计划在城市和我国的乡村地区是同步规划的,同时有关部门还在乡村地区完善了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该机制引进的重要意义,在于支持我国的偏远农村地区开展信息化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在农村的建设,有助于推进农村地区的数字化建设,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来支持当前的乡村振兴。当前,基于我国的农村的实际情况,大部分的老人和孩子留守农村地区,因此,这部分人群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人群,相应的村级组织还应该联合当地的网络运营商做好数字化建设的宣传工作,村组

  织可以向农户积极的宣传智能电子设备的使用方式,宣传智能电子设备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基于此,不但可以大幅度的扩大当前的网络电子设备的市场范围,而且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前的农村传统发展模式,打破农村传统的发展模式,让农村的发展模式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数字化乡村建设可以影响当前农村地区留守居民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态度,这也是给数字乡村建设培养广泛的民众基础。

  (二)争取社会各界对于数字乡村建设的支持

  当前,我国的农业部门针对我国的数字乡村建设,制订了非常多的政策制度,这是站在顶层设计的角度不断的完善农村的数字化建设。政府的有关部门还应该给农村的基层组织拨付一定的财政资金,用以支持当前的农村数字化建设。有关部门还可以在农村成立起专门的科室,这样可以安排专人负责当前的农村数字化建设,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安排专业的信息化建设人员,明确专人负责此事,并且将相关的责任落实到位,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当前的农村地区针对数字化建设走形式主义的态度,真正的将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当前,我国的部分农村地区,在进行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敷衍了事、应付了事的态度,这样对于农村的数字化建设起不到任何的助推作用。因此,基层政府安排专业的人员深入当前的农村开展数字化建设,可以更好的落实有关的内容。另外,单单依靠政府的财政资金的投入是远远不够乡村数字化建设的,还需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当前,我国的政府部门在进行数字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可以拓宽融资的渠道,通过政企合作等等形式,不断的拓宽当前的数字乡村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将市场化的方式引入当下的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去,在乡村内部成立起专门的数字乡村建设资金,这也是为了更好的融合当下的金融资金,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参与到数字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去。借助社会的力量,才能通过各种形式,对当下的村组织经费短缺的情况进行实质性的改善,这也是为了在全社会形成助推数字化建设的合力,发挥各行各业的积极作用。

  (三)不断充实农村地区信息工作人员队伍

  现阶段,我国的农村地区存在着专业化信息人才严重匮乏的局面,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采取措施,可以与当地的高等院校合作,组织高等院校的大学生

  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深入到农村中去,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去鼓励农村的群众积极的投身到建设数字化乡村的过程中去。有关的政府部门在招聘相应的基层乡村服务人员时,也应该立足于自身的实际需求,招聘一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数字专业的学生,扩大这部分人群的招录比,并且协调推进当下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当前的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工作者的薪酬水平。我国当前广大农村地区的在职信息化工作者,应该深刻的意识到自身的工作的重要性,应该激发自身的工作潜能。政府有关的部门针对当前的农村地区的在职信息化工作人员,应该热情的邀请一些农业信息化领域的专家进行知识讲座和技能传授,借助信息化网络平台,线上开设一些专业培训课程,不断的提升当前的农村在职信息化工作人员。当前,我国的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还应该对农村在职的信息化工作人员,对于那些有着重大的贡献人员,提升其物质方面的奖励,在职务的晋升方面给予优先考虑。良好的工作文化范围,也有助于当前的农村地区的信息工作人员提升自身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有关部门应该重视良好的工作氛围的营造。

  (四)拓宽农业信息技术覆盖范围

  当前的农村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政府的有关部门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工作过程中的工作经验,建立起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这也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当前大数据时代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有助于更好的强化当前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支撑,更好的发展当前的数字化农业技术,未来的农业发展应该是朝着智能化的水平建设,通过打造智能化农业来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当前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应该是更加的网格化、智能化与精细化的农业生产链,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借助当下的高新科学技术水平,结合当地的农业气象综合检测网站,提升农民朋友应对极端恶劣天气的灾害防范能力。当前的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可以借助信息化建设,加强电子网络设备对于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与监测,减少农民朋友在农作物方面遭受的损失,提升农民的经济水平。农民朋友还可以借助当前的新型网络媒介,比如微信或者是淘宝平台,通过直播或者是其他的宣传方式,开展农业休闲旅游或者是农产品加工宣传,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扩大当前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助力当前的农业农村数字化建设,通过农业农村的数字化建设助推当前的乡村振兴战

  略。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必须将农村的数字化建设当作重点的建设项目,借助高新科学技术手段,进行信息化资源的有效整合。

  (五)加强乡村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建设

  当前,我国的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借助网络信息化平台,加强农村的党建工作的建设,通过网络干部平台以及学习强国等等平台,加强对于农村的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组织培训。只有加强思想上的教育,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自身的工作,才能在行动上真正的落实好党的各项路线以及方针政策。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当前的农村网络公开力度,鼓励农民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管理以及村级事务的监督,在数字化信息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广泛的吸纳农村的村民的意见,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以此来构建数字化乡村建设的群众基础,同时也能让数字化乡村建设发展壮大,更好的助推当前的乡村振兴战略,发挥其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数字化乡村建设。数字化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有效途径,通过数字化建设可以更好的改善当前农村的人居环境,提升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还能缩小农村和城市的基础设施差距,促进当下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对于数字化乡村建设,应该扩宽当前的农业信息技术覆盖面,建立起农业的大数据体系,加强农村的公共服务建设,提升农村的社会治理水平,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

  参考文献

  [1]张春玲,刘遵峰,吴红霞.以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J].农村农业农民,2020(2):2.

  [2]程名望.程名望:以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21(8):2.

  [3]温靖,郭黎,黄珊瑜,等.助力乡村振兴赋能数字农业农村——2019年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论坛侧记之一[J].农业工程技术,2019,039(033):P.9-12.

  [4]李翔,宗祖盼.数字文化产业:一种乡村经济振兴的产业模式与路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7(2):8.

  [5]董志勇,李成明,程胜.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金融发展的关键问题与路径选择[J].农村金融研究,2021(11):6.

  

篇十一:乡镇数字乡村发展战略

 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激活“全面小康时代”乡村振兴新动能

  作者:罗卫红来源:《民主与科学》2021年第02期

  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在“全面小康时代”,建设和发展数字乡村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动力源泉,也是乡村提升内在发展动能、巩固脱贫成果、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

  数字乡村建设是在“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战略部署”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深入系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向乡村延伸,是信息技术在农业和农村各个领域的全面应用和深度融合。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已赋能农业生产、经营、管理、销售、服务各个环节。

  一、数字乡村建设具备良好基础

  一是基础支撑能力得到有效增强。国家工信部发布的《2020年通信业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全国农村宽带用户总数达1.42亿户,全年净增712万户,比上年末增长5.3%。全国行政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8%,农村和城市实现“同网同速”。二是生产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智慧农业快速发展,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等信息技术在种植、养殖、设施农业等方面均得到不同程度应用。三是经营信息化成效逐步显现。国家商务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县以下地区注册网店数量1300多万家,参与农民3000万人,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迅猛发展。

  二、数字乡村建设中的难点堵点

  对照国家《數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与乡村振兴对数字赋能的需求,我国数字乡村建设总体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主要问题有:

  (一)“烟囱林立”,信息基础设施仍然不完善

  相较于城市信息网络与智能设备的普及程度,乡村数字基础较为薄弱。一是乡村5G布局尚未提上议事日程。随着网络直播、智慧农业等数字化场景普及,乡村5G建设需求巨大,但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还没有乡村5G整体推进规划,制约数字乡村建设和应用推广。二是数字融合度有待提升。一些县域在数字乡村建设中,除了建立智慧乡村总平台外,还建立了几十个子平台,同一平台上又建立十几个应用模块,技术架构上缺乏统筹安排,形成“烟囱式应用”。三是一些地方委托数智企业投资创建的信息化平台动辄上千万元,盲目追求“高大上”,但应用

  软件和服务设计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以致“软硬失衡”、功能繁杂,使得农民群众适用度、体验感较差。

  (二)“鸿沟难逾”,数字开放共享水平不高

  近年来,虽然农村信息化不断推进,但与智慧城市相比差距依然较大。据统计,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75%,为农村两倍。“城市大脑”等智慧城市平台已在不少城市广泛应用,但农村“乡村小脑”应用缺失。如在数字经济发达的浙江杭州,数字应用场景主要着力在城市,尚未覆盖农村。此外,数据开放共享水平仍然不高。数字乡村涉及数据资源、信息技术、国土资源、人力保障、交通运输、产业发展等众多业务、众多部门、众多主体,同时,乡村数据种类较多、范围较大、内容较杂,需要密切沟通、紧密合作、积极协作,而实际上大部分数字乡村的牵头工作放在农业农村部门,由于工作机制不全,部门之间数据协同共享不顺畅,数据开放利用程度不高,尚未实现乡村数据资源价值最大化利用。

  (三)“水乳待融”,数字项目产业化融合程度较低

  当前,数字乡村相关应用场景仍偏重政府部门的管理功能和公益效能,缺乏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全产业链的链接与融合,提升集体经济水平,实现农民增收。虽然一些地区在数字乡村总平台上开发了土地资源、特色产业、乡村旅游、测地施肥、质量溯源、自然灾害预测预报等模块,或者建立了农业特色产业数字化园区,但缺乏全产业链数字资源整合融通以及数字赋能乡村治理、乡村文化、农村金融等功能,缺乏相关数据的适时更新,仍未能呈现出数字乡村技术的集成效应,无法与乡村产业发展实现深度融合,不能形成成熟(成功)的商业模式,进而提升村集体经济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四)“地广人稀”,数字乡村复合型人才极度匮乏

  一是农民群体的信息化素养不高。我国农村网民目前有2.5亿,占网民整体的28.2%,远低于城镇地区;青壮年进城打工,留守群体在知识储备和接受新事物能力方面不足问题愈加凸显,精通网络和熟练运用数字资源的农村中青年人才十分缺乏。作为参与者与应用主体的村民的信息化素养有待提升。二是数字经济领头人才占比较低。当前涉农高校专业以农学、园林、动物医院、管理为主,数字乡村建设缺乏懂得运用数据的综合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三是人才激励机制不够健全。近年来,县乡农技事业单位受编制影响,一些高级职称岗位无法设置,影响人才干事积极性。与城市相比,农村用地、财政、金融支持方面措施不够,无法吸引该类人才长久留乡。

  三、相关建议

  2020年11月,《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0年)》发布。据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推进,浙江、河北、江苏等22个省份相继出台数字乡村发展政策文件,政

  策体系更加完善。可以预见,在顶层整体规划的指引下,试点地区将形成各具代表性的经验和模式,逐步推广并带动全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

  (一)建设“新高地”,着力夯实农业数字基础设施

  一是提升网络宽带和4G覆盖面。加快农村光纤宽带、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发展,逐步实现网络信号行政村全覆盖、光纤入户全覆盖。二是谋划数字乡村新基建。按照城乡一体化思路布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及其应用,加快推动农村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和智慧乡村。三是推进数字技术集成。引进移动通信运营商、科技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多方技术力量,整合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数字乡村技术集成创新。比如,将数字乡村平台中的乡村服务模块置入数字电视,农民可以直接从电视机点击使用,大大提升数字乡村可及性。

  (二)用好“精算师”,加快乡村产业数字化融合发展

  一是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与互联网、物联网融合应用,打造精准农业、智慧农业;推进信息化与农业装备、农机作业服务和农机管理融合应用,加快“机器换人”步伐,通过数字化管理模式,实现“喝着咖啡挑种猪”的新型种植、养殖、销售生态模式。二是打造数字农业集成创新示范区。利用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产业融合”“城乡融合”“未来乡村”等不同类型的集成创新示范园区,推进农村电商、村货直播、众筹农业、共享农业、云农场等数字乡村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三是实施农业产业数字赋能。结合农村特色产业,以特色产业云服务平台建设为核心,重点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生产加工技术、农业气象、农产品质量溯源、市场营销等农业数字服务体系建设,通过云平台向生产大户、合作社、加工企业、消费者、政府部门输出数据赋能成果,提供数字农业全产业链服务。

  (三)当好“大管家”,提升数字乡村治理能力水平

  一是要融合城市優质资源,实现城乡数字发展一体化。数字乡村与智慧城市要深度关联、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在充分吸取智慧城市建设经验,结合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人员素质,发挥好供销社贴心于农、服务于农的作用,开发“乡村小脑”,推动城乡之间数据资源流动和均衡配置。二是建设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有效整合县级有关涉农业服务部门资源、空间地理信息、遥感影像数据等涉农政务大数据,统筹建设农村、农业、商业、交通物流、通信等信息服务平台,制定数字乡村数据资源整合管理标准和共享规范。如由浙江农林大学开发,在杭州临安应用的“智慧社区”平台,实现“互联网+社会治理”相融合,打通多个部门数据壁垒,实现了信息互联互通,有效提升了社区治理现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并通过平台,促进农村的劳动力资源、农产品资源、旅游资源等生产要素流动,实现社区与乡村一对一、多对多线上线下互动,促进要素循环。三是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根据各地乡村的实际情况建立特色网站或APP小程序,为县级数字乡村数字平台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四)打造“蓄水池”,振兴数字乡村人才队伍

  一是打造队伍。摸清数字乡村建设所涉及的各类人才标准、数量,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乡贤回家投资创业创新,以农业合作社或村集体经济股权转让为突破口,吸引城市数智公司或产业公司来乡村合作开发,开展股份合作;对照人社部农业技术员、农业经理人等新职业目录,协同发挥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力量,合力培育本土数字人才;提高“三农”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农人的数字技术应用技能和管理水平,提高数字技术管理应用效率。二是留住人才。要不断完善乡村复合型人才管理考评制度,把考核与职称评定和聘任相结合;要着力推进产业、文化、旅游多元融合,形成生产、生态、生活三结合的“产城人文”新格局,加大乡村公共配套,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体资源,构建新型社区,提升乡村人才归属感和稳定度。

  (作者为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九三学社杭州市委会主委)

  责任编辑:尚国敏

  

篇十二:乡镇数字乡村发展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要实施数字乡村412余晓晖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互联网行动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工业互联网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和物联网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曾获十余项通信科技进步奖国务院特殊津贴以及中央国家直属机关优秀青年等荣誉称号

  中国数字乡村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全面现代化的先决条件。近些年来,信息技术作为先导性科学技术,正在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农村信息化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要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数字乡村是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信息化与农业农村农民深度融合的新型发展范式,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对于尽快缩小城乡差距,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一数字乡村发展的基本情况我国数字乡村的概念是在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中正式提出的,是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升级版。而农业农村信息化开始较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到目前为止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起步期大约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2000年以后,进入发展期。第三个阶段是从2010年前后到现在,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一)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农村宽带网络覆盖率逐年提升,为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的创新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截至2018年底,电信普遍服务三批试点已经基本完工,农村宽带接入用户数达到1.17亿户,全年净增2364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5.2%。行政村通光纤比例超过98%。[1]城乡固定宽带用户普及率差距相比2017年同期缩小1.9个百分点,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图1农村宽带用户数情况

  我国行政村4G网络覆盖率已经达到95%,较上年末提升4.3个百分点。2018年启动了第四批电信普遍服务试点,侧重支持了行政村、重点边疆民族地区、海岛的4G网络覆盖。截至2018年底,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38.4%,农村网民规模达到2.22亿人。信息终端和应用供给更加丰富,用于社保、就业、金融等服务的终端在农村地区正在加速普及。(二)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初显成效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提高了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RFID电子标签、远程监控系统、无线传感器监测、二维码等技术被逐步应用到数字化农业中,支撑农业生产管理,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的依据,提高了农业生产管理效率,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农业物联网试点成效显现,9个省开展了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发布了426项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产品技术和应用模式。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试点有序开展,积极探索大数据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各环节、各领域的应用。农村电商快速发展,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农村电商物流体系初步建立,电商企业的运营节点覆盖至县级,许多地方延伸到乡镇和村。2018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1.37万亿元,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2305亿元,同比增长33.8%。[2]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覆盖全国1016个县,建成县级电商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1000余个,[3]乡村电商服务站8万余个,覆盖了全国约2/3的行政村,农村网店1000余万家,带动就业人数近3000万人,示范地区初步建成“两中心一站点”的电商运营体系。全国新增直接通邮建制村1.6万个,直接通邮率超过98.9%,全国24个省份实现全部建制村直接通邮,快递网点乡镇覆盖率达到92.4%。[4]

  图2全国农村网络零售规模以“互联网+休闲农业”“互联网+乡村精品旅游”“互联网+农村特色文化产业”等为代表

  的农村新业态蓬勃发展,农民增收效果显著。例如四川凉山州海南乡核桃村,利用沿邛海渔民异地搬迁契机,引入有实力的旅游度假企业,采用企业租赁闲置房屋和雇佣渔民的模式,利用互联网渠道开展旅游推广,实现企业、渔民双赢。

  (三)智慧绿色乡村建设深入推进

  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传感设备应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生态保护。涵盖基础地理、土地、地质、矿产资源、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等数据的全国自然资源“一张图”平台建立起来,打造出“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自然资源监管新模式,实现了对全国每一块土地开发的全流程、全覆盖监管。涵盖基础地理、遥感影像、水利基础和水利专题等数据的水利“一张图”平台建立,数据总量达到700TB,有效促进了水利信息资源的全面整合,完善了国家基础水利信息体系。

  农村的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明显提升,绿色文明的生活习惯逐步养成。北京市大力推动农村供水和污水处理信息化,极大改善了农村地区饮水条件,显著提高了农村地区污水的监管和处理效率。陕西省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中积极引入信息技术,陕南南水北调水源区、关中渭河和陕北延河等流域,以及道路沿线、人口密集地区等示范区域农村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明显提升。辽宁省建立了环境监管移动执法平台,汇聚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屠宰加工企业的重点污染源信息,通过便携式手持移动执法终端,随时调取企业信息开展现场执法。

  (四)乡村数字文化建设快速发展

  互联网逐步成为文化传播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阵地。各地积极应用互联网平台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文明村镇、新乡贤、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运用数字化技术对农村优秀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发掘、整理和保护,有重点地建设了一批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点,具有较强代表性和较高历史、人文、科学价值的数字文化资源。同时,适应农民对信息内容和获取渠道等需求的变化,对传统农家书屋、阅览室等进行信息化改造,充实数字化资源,建设数字农家书屋。甘肃省着力打造了“读者数字农家书屋”,通过书屋将政策信息、农业技术、便民技术等内容传递给农民。

  县级融媒体中心快速发展。2018年起全国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县级融媒体在机构、内容、渠道、平台、人员、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促进了基层宣传工作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群众生产生活的有机结合。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扎实推进,截至2018年9月底,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数达1.98亿户。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建成了2.86万个乡镇基层服务点,60万个村基层服务点。

  (五)农村治理模式不断创新

  “互联网+党建”加快发展。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完善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平台。共产党员网推出30余个系列党员教育示范培训课程,通过全国党建网站联盟将党员教育资源直接推送到全国2万余家党建网站。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进一步完善,形成了从中央直达基层的远程教育网络体系,经过不断更新升级站点设备,实现了站点建设由“基本型”向“拓展型”的转变。同时,实施完成党员教育“精品工程”,有效提升党员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电子政务向乡村延伸覆盖。电子政务服务向农村基层延伸,提升了政府部门公共服务效率,节约了乡村居民的办事成本。贵州省网上办事大厅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基本实现全省政务、事务、商务服务“进一张网,办全省事”,实现了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的数据共享交换、联动审批和全程追溯。浙江推动“最多跑一次”向乡村覆盖,截至2018年10月,已经有2万余个村(社区)在浙江政务服务网上实现了农业农村行政审批网上办理。

  (六)乡村信息服务深入推进

  “互联网+医疗”推动了医疗服务向基层、偏远和欠发达地区延伸。全国近7000家医疗机构开展了远程医疗服务。宁夏、云南、内蒙古、贵州、西藏等省份远程医疗政策试点稳步推进,贵州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接入了远程医疗网络,有力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的“重心下移、资源下沉”。远程医疗服务已经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和1800多个县,包括所有国家级贫困县。国家级平台新农合跨省就医结算与监管信息系统基本建成,与卫生计生部门管理新农合省份(除西藏外)的信息平台及部分大型医疗机构互联互通。2015~2016年,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启动,构建国家、省两级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为基层中医馆提供辨证论治、治未病、知识库等信息化服务。

  “互联网+教育”切实提高了农村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推进了数字教育资源开放共享,为农村地区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数字教育资源服务。截至2018年底,全国96.7%的中小学实现网络接入,92.3%的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数量达到333万间,其中71.2%的中小学实现多媒体教学设备全覆盖。[5]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直接服务农村中小学师生的数量超过1亿人。人大附中的“双师教学”已经覆盖了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超过200所乡村中学。“国培计划”累计培训乡村教师和校园长540万余人次。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实施以来,28万名农村特岗教师活跃在中西部22个省(区、市)1000多个县3万余所农村学校(村小、教学点)。

  农业部2014年开始试点益农信息社,在农村设立信息服务站点,为农民提供综合信息服

  务。2017年在18个省市开展整省推进。截至2018年5月底,全国共建设运营益农信息社20.4万个,累计培训村级信息员63.3万人次,为农民提供公益服务8250万人次、开展便民服务2.9亿人次,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177亿元。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程逐步实施,累计培训农村青年近60万人次,加快培养造就了一支爱农业、懂网络、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截至2017年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超过300万家,新型职业农民达到1400万人。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农业信息化教育、互联网技能教育、新技术应用教育等。相关部门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大范围推广“互联网+职业培训”,面向农民的培训便利性和可及性大幅提升。(七)网络扶贫成效显著贫困农村网络覆盖加快。实施了四批电信普遍服务试点,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7%。截至2018年底,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固定宽带用户数达到4522万户,较上年同期增长28.6%;移动宽带用户数1.69亿户,较上年同期增长19.5%。安徽、河南、重庆等省份所有贫困县已经实现100%行政村通光纤和通宽带。安徽、河南、重庆、云南、江西等省份已经实现贫困县行政村的4G网络全面覆盖。

  图3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宽带用户数情况农村电商带动脱贫增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累计支持了737个国家级贫困县,占贫困县总数的88%。截至2018年前3季度,纳入综合示范的贫困县网络零售额1101亿元,增速高出全国平均增速31.5个百分点。二数字乡村发展面临的问题(一)城乡数字鸿沟依然较大

  农村网民增速仍低于城镇网民增速,2018年农村网民数比2017年增长6.2%,而同期城镇网民数增速为7.8%。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差距有所扩大。根据CNNIC数据,2018年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与城镇互联网普及率的差距,较2014年扩大了2.2个百分点。在应用方面,农村网民在网络购物、网上支付、互联网金融等互联网应用服务的使用率明显低于城镇网民。

  (二)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缺乏统筹

  一是涉农信息系统相互割裂。不同部门搭建的涉农信息系统在数据收集、相关系统填报、信息报送等方面协调力度不够,致使数据对接不足,难以形成合力。这一问题在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二是农村信息服务站点重复建设。农业、商务、邮政、供销社等相关部门在农村基层开展的试点示范和信息站点比较多,但是每个部门建一个站点、挂一块牌子的现象比较普遍,且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和共享。三是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根据测算,2018年农业数字经济占行业增加值比重仅为7.3%,远远低于服务业的35.9%和工业的18.3%。

  (三)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

  一是网络覆盖程度存在差距。在一些位置偏远、环境恶劣的乡村,受自然条件限制,网络覆盖成本高、难度大,网络覆盖工作进程相对缓慢。例如,截至2017年底,浙江全省行政村宽带村通率达98.4%,4G网络已实现城乡全覆盖。而同期四川凉山、阿坝、甘孜3个地区的贫困村光纤和4G网络通达率分别仅为71%和61%。二是信息应用水平差距明显。东部地区一些乡村已经开始迈入数字乡村阶段,西部地区很多农村刚刚接入互联网,一些农民还不会上网,农村信息化应用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

  (四)数字乡村建设人才基础薄弱

  一是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人才少,信息利用能力欠缺、信息效用不高,互联网带动农民创业创新的氛围还没有形成,严重阻碍了农业信息技术普及推广和“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进度。二是农村居民信息素养不高。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农村人口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43.5%,大专及以上文化人员比重仅占0.6%,农民对现代通信信息技术了解很少,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对于庞大的农民群体来说,现有的培训资源严重不足。

  (五)数字乡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一是资金总体投入量不足。农业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各类农业项目多偏重于高产创建、新技术应用、新品种研发推广等,直接涉及农业信息化的项目较少。地方财政在农村卫生健

  康、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尚显不足。二是没有建立长效投入机制。数字乡村建设“政府一头热”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农村项目的效益大部分低于城市,企业积极性相对较低。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以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逐步形成既使农民受益又让市场主体有积极性的建设发展机制,撬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数字乡村建设。

  (六)网络安全保障不足

  一是系统安全保障不足。农业系统网络安全专业人才和网络安全防护软、硬件设施均不足,网络信息安全环境保护能力不足。二是农民对不良信息防范意识较为薄弱。农村居民文化水平较低、辨识能力差,容易成为网络电信诈骗的重点对象。农村留守儿童缺少监护人的监督和教导,也容易沉迷于网络。

  三数字乡村发展形势分析

  (一)国家政策对数字乡村发展提出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对建设数字中国做出重大战略部署。农村不应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短板,数字乡村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战略选择。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同时是对数字乡村的总要求。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确立了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四个阶段的数字乡村发展目标,部署了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数字经济、强化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供给、建设智慧绿色乡村、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信息惠民服务、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推动网络扶贫向纵深发展、统筹推动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等十项重点任务。战略纲要的发布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数字乡村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战略指引。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为数字乡村提供新支撑

  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创新,新技术、新应用、新设备不断涌现,且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数字乡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互联网+农业”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利用互联网促进分散的小农户集中连片,提升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规模化生产主体的产销对接水平,推动生产流通销售方式变革和发展方式转变。“互联网+医疗”向偏远和欠发达地区延伸,利用互联网实现精准治

  疗、一站结算、医疗众筹,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互联网+教育”提升农村地区教育教学水平,通过“三通两平台”建设、远程教学、网络助学等方式,改善农村办学基础条件,为农村地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农村电子政务改善农村治理方式,推动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基层延伸覆盖,“一网审批”解决农村办事“最后一公里”。

  (三)国内外的形势变化给数字乡村发展带来新挑战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纷纷把数字农业作为国家战略重点,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构筑新一轮的产业革命新优势。我国的数字乡村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美国将信息技术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精准农业,农场的精准农业技术应用比例在2013年就已经超过85%。以色列将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设施农业,在农业滴灌、温室自动控制、农产品追溯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德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着手建立面向农业的资源数据中心,现在已经将“工业4.0”与农业紧密结合,着力发展智能化农业生产。我国数字乡村建设需要顺应数字化转型趋势,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走中国特色数字乡村发展之路。

  当前我国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最为突出的表现在乡村。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这也对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带来了新的挑战。数字乡村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缩小数字鸿沟,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让亿万农民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我国正处于向农业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建设农业强国,抢占全球农业产业制高点,要求数字乡村建设顺应世界农业发展潮流,积极推进以信息化驱动农业现代化,以数字技术引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赢得先机、获取主动。

  四数字乡村发展展望

  数字乡村是新时期农村发展的一种新范式。其内涵是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工具、农民生活幸福的新驱动、乡村生态保护的新手段,信息化赋能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各个环节,不断提升农业农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提升农民生活智慧化水平,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数字乡村不同于过去传统的农业农村信息化。数字乡村建设的对象更全面,包括农业、农村、农民三方面主体;涵盖范围更广泛,包括生产、生活、生态等各个领域;应用信息技术更先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得到深度引用。

  图4数字乡村发展范式

  数字乡村既是一种发展范式,也是新时期乡村发展的目标形态。展望未来,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描绘数字乡村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特征。

  (一)农村网络普及完善

  以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方式,在乡村地区构建起高速、泛在、安全的通信网络,提供与城市地区无差别的网络质量和速率,全面支撑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保护的数字化转型。适合农民的信息终端和服务供给丰富多样,乡村居民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各类服务信息。与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水利、电网、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生活品质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壮大

  数字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实现农业数字化、智能化。遥感监测、智能感知、智能控制等在大田管理、作物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智慧农田、智慧牧场、智慧渔场等全面普及,显著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完备,物流四通八达。农村电商成为农产品出村进城的重要渠道,推动农产品实现标准化、品牌化生产。

  (三)乡村生态智慧保护

  农村物联网在农业生产领域普及应用,现代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绿色农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对化肥、农药等投入品实现全程信息化监管,农业投入品减量化使用。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高清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等应用于对农村生态系统脆弱区和敏感区的重点监测。信息技术和传感设备广泛应用于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的监测保护,农村污染物、污染源全时全程处于被监测状态。

  (四)乡村网络文化繁荣发展

  线上线下、互联互通的农村文化网络服务体系完善,面向农民的数字文化资源产品丰富。通过数字博物馆、数字影像馆等对乡村优秀文化资源实现数字化留存和传承,为农民留住乡愁。互联网成为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弘扬孝老爱亲、勤读力耕、诚实守信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农村网络文化积极向上,农村网络空间风清气正。

  (五)乡村治理体系创新

  面向农村的电子政务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改革模式推广至农村,乡村办事流程简化提速。“省—市—县(区)—乡镇—村”五级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实现网上办、马上办、全程帮办、少跑快办。借助互联网不断创新村民自治形式,实现网络村务公开,农民自治能力显著提高。

  (六)信息服务体系城乡一体

  “互联网+教育”在乡村得到普及,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与乡村中小学对接,乡村学生享受与城市学生同样的教育资源。“互联网+医疗健康”广泛应用,高速宽带网络全面覆盖乡村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利用健康大数据为农民提供在线健康管理服务,城市医院向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服务。民生保障信息服务丰富完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系统全面覆盖乡村。网络公益成为向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残障人士以及困境儿童提供关爱的重要途径。

  五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统筹协调

  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完善数字乡村发展重大政策制度。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统筹协调各部门资源,推进各部门涉农信息数据的互联互通,推动农村基层服务站点共建共享共用,提高数字乡村建设质量和效益。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统筹协调社会各方力量,探索数字乡村建设发展长效机制,以财政投入撬动社会投入,带动更多社会力量投入数字乡村

  建设。(二)引导数字乡村分类建设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数字乡村建设需要根据各地区的特点进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避免“一刀切”。具体到村庄类型,针对四类乡村需要分类施策。对集聚提升类村庄,重点强化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积极培育乡村新业态;对城郊融合类村庄,加快乡村与智慧城市的融合发展,促进城市优势资源向乡村流动;对特色保护类村庄,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对搬迁撤并类村庄,重点考虑迁入地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类信息服务的接续问题。(三)数字乡村与智慧城市融合发展数字乡村与智慧城市紧密联系、各有侧重。数字乡村需要与智慧城市协同推进、融合发展,既要吸收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优秀经验,又要充分考虑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人员特点等实际,通过推动城乡之间数据资源流动和均衡配置,带动城乡之间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城市地区优质的医疗、教育、文化等资源向农村流动,缩小城乡差距,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乡村。(四)强化数字乡村建设的人才支撑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信息化素养,发挥返乡创业人员的带头作用,建立一支爱农业、懂网络、善创新的人才队伍。借助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程,发挥社会各界力量的积极性,组织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已有的农民夜校、益农信息社等软硬件设施,广泛开展农村居民的信息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的信息应用水平。(五)加强农村网络安全保障强化对农业、电子政务、民生等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实施分级分类保护,推动提高农村网络和设施对各种入侵破坏的防范能力。注意加强对农民的网络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同时加强网络巡查,净化农村网络空间。

  -全文完-

  

篇十三:乡镇数字乡村发展战略

 数字乡村建设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作者:舒昕来源:《农经》2021年第06期

  关键词:信息化;数字化;数字乡村;乡村振兴

  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数字乡村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重要抓手的数字乡村建设正在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成为数字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结合点。数字乡村加快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现代农业也在加快推进,给农业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数字乡村建设也存在顶层设计缺失、资源统筹不足、基础设施薄弱、数字化与农业生产应用衔接不够等问题,需要精准施策、对症发力,进一步发掘信息化、数字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潜力,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快、底子弱

  2020年,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推进,数字乡村战略进一步落地实施,各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取得良好成效。总的来看,我国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初见成效,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蓬勃发展,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大幅提升,乡村信息服务更加完善,智慧绿色乡村建设稳步推进,乡村科技创新迈上新台阶,网络扶贫取得明显成效。

  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杨小伟介绍,过去一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数字乡村建设在支撑农村地區的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以及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三农”信息化服务水平、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方面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其中,数字乡村2020年工作目标全面如期完成。杨小伟介绍,在工信部、国资委以及三大运营商、铁塔公司的助力下,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得到完善,全国范围内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比例双双超过98%;农村网民规模达到3.09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在去年年底达到55.9%,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网络零售总额达到3014亿元,同比增长26%。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农村宽带用户总数近1.42亿户(图1),全年净增712万户,比2019年年末增长5.3%。

  另外,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在农村部署了4G基站1.37万个,广电总局加大了在农村的广播电视覆盖工作,在农村直播的卫星用户达到1.46亿户;数字经济拓展乡村发展空间,商务部、财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继续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贫困村的“电子商务进农

  村”,累计支持1338个县的电子商务工作;信息技术带动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科技部部署实施重大专项,农业农村部在种植业、畜牧业等各个领域推动信息化和农机服务融合应用;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成后,政务服务正从国家、省、市、县多级覆盖,全面向乡村延伸。

  据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瞄准农业现代化主攻方向,立足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数字乡村发展迈出了革命性的步伐,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产品电商高速发展。2019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产品交易总额的比重已达10%。

  二是智慧农业应运而生。智慧农场、无人农场破土而出,消费互联网不断向产业互联网延伸和拓展。

  三是数字治理扎实推进。行政村“雪亮工程”覆盖率达到66.7%,“智治”正在创新完善法治、德治、自治基础上的乡村治理体系。

  四是信息服务加快普及。行政村的宽带比例达到98%,2019年行政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覆盖率为74%,手机正在成为“新农具”,数据正在成为“新农资”,直播正在成为“新农活”。

  与此同时,我国农村信息化水平相对滞后,数字乡村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我国农业农村的数字化水平总体仍偏低。《2020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水平达36.0%,较2018年提升3个百分点;而在美国,这一数据超过了70%。目前美国80%的农场实现了信息化,每个农场

  都连接50个以上的物联网设备。由此可见,我国农业农村的信息化水平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其次,我国智慧农业缺乏技术储备。农业具有生物特性,将工业信息技术直接拿到农业领域往往不能有效解决农业问题,必须开展基于农业生物特性和农业问题的专题研究。由于缺乏基础性和原创性研究,我国智慧农业技术整体上与发达国家差距在10年以上,特别是在农业传感器、农业人工智能、农业机器人等方面,差距更大。

  第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全产业链深度融合不够充分。解决某些农业产业现实问题仅停留在“用技术”本身,“互联网+农业”还不能充分释放数字红利,农业信息化的效率、效果和效益与工业和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根据《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数据,2018年我国农业数字经济仅占农业增加值的7.3%,远低于工业18.3%、服务业35.9%的水平。

  总体来看,乡村信息化水平和农业数字经济产值与我国整体的社会信息化程度和占GDP比重达到34.8%的数字经济总量严重不匹配。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赵春江在2021数字乡村论坛上指出,“总体上我们国家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快,但是底子比较弱。”据赵春江介绍,2019年,我国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总体上是23.8%(图2),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且目前国内网络宽带在农户、农田的覆盖率太低,4G流量贵、5G基站少,且存在区域发展不平

  衡、技术应用水平低的问题。赵春江表示,应坚持智慧农业与数字乡村建设统筹推进,力争在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网络化,2050年全面实现农机装备智能化、生产管理智能化,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数字乡村发展催生新业态

  当前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和“三农”领域正在加速融合,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数字乡村建设推动了互联网与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以及电子商务、智慧旅游、创新创业等新业态的发展,扩宽了电商经营渠道,打造了乡村旅游品牌,培育了一批乡村创新创业人才,乡村共享经济规范有序发展。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速

  近年来,农村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特别是直播电商、社交电商、微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发展迅速,农村电商规模不断扩大。商务大数据监测显示,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从2015年的3530亿元扩大至2019年的1.7万亿元,扩大了4.8倍,增速连续五年快于全国网络零售增速,占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也从2015年的8.4%提升至现在的28.3%。

  2020年,针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和防控需要,电子商务突出展现了创新快、应对及时的特点,推出直播卖货、移动菜篮子、“无接触配送”等新模式。特别是直播电商,由于进入门槛低、传播快、受众广,在后疫情时期继续发挥强大的带货能力,阿里、京东、拼多多等各大平台均开辟了助农直播间,成为引领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新模式。依托新兴的直播、短视频、流媒体等技术手段,抖音、快手等也进入农产品电商领域,农产品网络销售的渠道、平台和方式更加多元化。

  自2015年以来,为进一步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持续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以此撬动农产品流通方式创新,进而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农业。《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0年)》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综合示范对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实现全覆盖,全国农村网商超1300万家。截至2020年上半年,综合示范累计支持1466个示范县,在全国支持建设县级电商公共服务和物流配送中心超2000个,乡村电商服务站点超13万个,示范地区快递乡镇覆盖率近100%,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189万人次。统计数据显示,前六批(2014—2019年)的1180个示范县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实现725.8亿元,同比增长29.8%;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281.1亿元,同比增长28.9%。

  乡村智慧旅游蓬勃发展

  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乡村旅游总人次为30.9亿次,乡村旅游总收入1.81万亿元。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后,乡村旅游逆势成为率先复苏的旅游市场。疫情之下,乡村度

  假因为相对开敞、密度较低,正在成为城市居民重要的休闲度假方式;特别是在中长距离旅游受限的情况下,乡村度假更是成为短距离休闲度假的重要选择。据全国乡村旅游监测中心测算,2021年一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为9.84亿,比2019年同期增长5.2%;全国乡村旅游总收入3898亿元,比2019年同期增长2.1%。总体看来,乡村度假比旅游業恢复情况更好。

  此外,乡村旅游人才数字技术培训力度也在持续加大。2020年,农业农村部开展“云教学”“云培训”等线上学习交流活动,组织在线学习乡村休闲旅游政策、规划、创意、管理等业务知识。文化和旅游部连续6年举办36期乡村旅游村干部和带头人培训班,培训超过8000人次。在培训中特别设置电子商务类课程,着力增强乡村旅游从业者电子商务技能。2020年疫情期间通过开设“乡村旅游面对面”直播课堂,线上讲授专业知识,帮助乡村旅游从业者提升能力、树立信心,为疫情后企业复苏、转型升级做准备。截至2020年上半年,已完成32期直播课程,累计在线学习超过42万人次。全国109个乡村旅游监测点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8月底,乡村旅游点具备无线网络覆盖占比为86.2%,同比增长4.1%;乡村旅游经营户拥有在线支付及预订系统的占比为80.4%,同比增长7.1%。

  农村迎来创业创新热潮

  根据《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0年)》,截至2019年,全国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达850万人,带动就业约4000万人,“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本乡创业创新人员达3100多万人次,年均增长均为10%。其中,利用信息技术创业创新人员达54%以上,创办的实体87%在乡镇以下,82%以上发展产业融合项目,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首次超过1000万人,达到1010万人(图3)。新农人成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主力军,在活跃农村经济形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乡村数字化治理不断推进

  “互联网+政务”加快向农村延伸,农业“放管服”电子审批初见成效,借助数字化平台理顺了三资管理的体制机制;“互联网+基层党建”建设全面展开,以智慧党建引领强村善治;“平安乡村”数字化平台初步建成,基本建成涵盖中央、省、市、县、乡镇、村六级联网应用体系。智慧乡村信息平台为乡村疫情防控提供支撑,创新互联网运用,努力克服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

  数字乡村建设需精准施策、对症发力

  近年来,各地政府部门、数字企业等为数字乡村建设投入了各类资源要素,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要看到,城乡数字鸿沟较大,数字乡村建设地区不平衡、要素支撑较弱、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协同性不强等问题依然不少,在一些地方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

  误区。如何在数字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高质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实现数字乡村建设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是当前做好农业农村工作亟待研究和破解的重要课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夏杰长表示,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并以此为突破口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既需要战略谋划,更需要精准施策、对症发力。

  数字乡村发展催生新业态当前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和“三农”领域正在加速融合,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数字乡村建设推动了互联网与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以及电子商务、智慧旅游、创新创业等新业态的发展,扩宽了电商经营渠道,打造了乡村旅游品牌,培育了一批乡村创新创业人才,乡村共享经济规范有序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速近年来,农村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特别是直播电商、社交电商、微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发展迅速,农村电商规模不断扩大。商务大数据监测显示,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从2015年的3530亿元扩大至2019年的1.7万亿元,扩大了4.8倍,增速连续五年快于全国网络零售增速,占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也从2015年的8.4%提升至现在的28.3%。2020年,针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和防控需要,电子商务突出展现了创新快、应对及时的特点,推出直播卖货、移动菜篮子、“无接触配送”等新模式。特别是直播电商,由于进入门

  槛低、传播快、受众广,在后疫情时期继续发挥强大的带货能力,阿里、京东、拼多多等各大平台均开辟了助农直播间,成为引领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新模式。依托新兴的直播、短视频、流媒体等技术手段,抖音、快手等也进入农产品电商领域,农产品网络销售的渠道、平台和方式更加多元化。

  自2015年以来,为进一步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持续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以此撬动农产品流通方式创新,进而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农业。《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0年)》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综合示范对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实现全覆盖,全国农村网商超1300万家。截至2020年上半年,综合示范累计支持1466个示范县,在全国支持建设县级电商公共服务和物流配送中心超2000个,乡村电商服务站点超13万个,示范地区快递乡镇覆盖率近100%,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189万人次。统计数据显示,前六批(2014—2019年)的1180个示范县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实现725.8亿元,同比增长29.8%;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281.1亿元,同比增长28.9%。

  乡村智慧旅游蓬勃发展

  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乡村旅游总人次为30.9亿次,乡村旅游总收入1.81万亿元。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后,乡村旅游逆势成为率先复苏的旅游市场。疫情之下,乡村度假因为相对开敞、密度较低,正在成为城市居民重要的休闲度假方式;特别是在中长距离旅游受限的情况下,乡村度假更是成为短距离休闲度假的重要选择。据全国乡村旅游监测中心测算,2021年一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为9.84亿,比2019年同期增长5.2%;全国乡村旅游总收入3898亿元,比2019年同期增长2.1%。总体看来,乡村度假比旅游业恢复情况更好。

  此外,乡村旅游人才数字技术培训力度也在持续加大。2020年,农业农村部开展“云教学”“云培训”等线上学习交流活动,组织在线学习乡村休闲旅游政策、规划、创意、管理等业务知识。文化和旅游部连续6年举办36期乡村旅游村干部和带头人培训班,培训超过8000人次。在培训中特别设置电子商务类课程,着力增强乡村旅游从业者电子商务技能。2020年疫情期间通过开设“乡村旅游面对面”直播课堂,线上讲授专业知识,帮助乡村旅游从业者提升能力、树立信心,为疫情后企业复苏、转型升级做准备。截至2020年上半年,已完成32期直播课程,累计在线学习超过42万人次。全国109个乡村旅游监测点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8月底,乡村旅游点具备无线网络覆盖占比为86.2%,同比增长4.1%;乡村旅游经营户拥有在线支付及预订系统的占比为80.4%,同比增长7.1%。

  农村迎来创业创新热潮

  根据《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0年)》,截至2019年,全国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达850万人,带动就业约4000万人,“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本乡创业创新人员达3100

  多万人次,年均增长均为10%。其中,利用信息技术创业创新人员达54%以上,创办的实体87%在乡镇以下,82%以上发展产业融合项目,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首次超过1000万人,达到1010万人(图3)。新农人成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主力军,在活躍农村经济形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乡村数字化治理不断推进

  “互联网+政务”加快向农村延伸,农业“放管服”电子审批初见成效,借助数字化平台理顺了三资管理的体制机制;“互联网+基层党建”建设全面展开,以智慧党建引领强村善治;“平安乡村”数字化平台初步建成,基本建成涵盖中央、省、市、县、乡镇、村六级联网应用体系。智慧乡村信息平台为乡村疫情防控提供支撑,创新互联网运用,努力克服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

  数字乡村建设需精准施策、对症发力

  近年来,各地政府部门、数字企业等为数字乡村建设投入了各类资源要素,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要看到,城乡数字鸿沟较大,数字乡村建设地区不平衡、要素支撑较弱、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协同性不强等问题依然不少,在一些地方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误区。如何在数字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高质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实现数字乡村建设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是当前做好农业农村工作亟待研究和破解的重要课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夏杰长表示,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并以此为突破口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既需要战略谋划,更需要精准施策、对症发力。

  

篇十四:乡镇数字乡村发展战略

 江苏数字乡村建设的现状困境及路径探析

  吴浜源【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9(047)024【总页数】3页(P259-261)【关键词】数字乡村;乡村振兴;江苏【作者】吴浜源【作者单位】中共南京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江苏南京21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F327

  继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数字乡村”概念之后,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为贯彻落实该决策部署,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19年5月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为数字乡村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当前,世界各主要国家积极抢抓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契机,国内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并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动力。在我国农村,随着网络化、信息化普及程度的提高,以及农民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数字经济已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国当前正处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数字经济的交汇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抓住数字经济的发展机遇,以数字经济发展整体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江苏应积极抢抓这一机遇,加快打造“数

  字乡村”的江苏范本,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数字乡村道路。1江苏数字乡村建设的必要性被誉为“鱼米之乡”的江苏,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湿润、物产丰富,是国内重要的农业和粮食主产区。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江苏地少人多,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尤为迫切,农民持续增收任务艰巨,城乡数字鸿沟急需填补,农业科技研究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向,江苏有必要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努力推动江苏数字乡村走在全国前列。1.1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尤为迫切2018年江苏农业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四,达4141.7亿元;粮食总产量3660.3万t,以全国3.4%的耕地,生产了全国5.6%的粮食,养活了全国5.8%的人口[1-2],为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作出了突出贡献[3]。近几年,江苏现代农业加快推进,2018年江苏全省高效设施农业面积占比、高标准农田占比均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达到19.6%、61.0%。但与此同时,江苏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和阶段性供过于求并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竞争力有待提升;农产品价格“天花板”挤压和农业成本上升,农业产业利润空间收缩;农村环境和生态压力增大,农业资源约束加剧;农业生产设施条件参差不齐,部分农业生产管理仍比较粗放[4]。可见,江苏农业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较为突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尤为迫切,应以数字经济改造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生产向精细化、标准化、智能化发展。1.2农民持续增收任务艰巨从2012年开始,江苏苏中、苏北地区的人口外流规模持续下降,外出务工农民返乡规模上升。2017年江苏常住人口总数为8029万,其中农村人口2508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1.2%。这意味着即使未来江苏通过新型城镇化转移出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使得农村人口比率降至20%,仍然会有1600万的农村人口长期生活在农村地区。近几年来,江苏农民持续增收任务艰巨,部分农民收入不稳定、增幅下降[5]。应积极推进江苏数字乡村建设,通过数字技

  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提升农业产业效益,使数字经济成为农民实现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6]。1.3农业科技研究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农业产业现代化程度的提升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江苏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等江苏农业科研机构专业类别全、科研实力强,为培育适合当地农业生产条件的优良品种、研发节本增值新技术新模式做出了突出贡献。总体来看,江苏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在全国处于前列,但是从对科技需求类型、结构和方式来看,在利用现代农业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修复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空白地带和薄弱环节。比如,分子设计育种、动植物微生物种资源创新利用、农产品冷链物流、农业智能设备等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绿色化、精准化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尚未形成大范围的应用。数字乡村战略的实施应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抓手,以数字化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2江苏数字乡村建设的现状及困境作为国内“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先行者,2017年江苏开始深入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致力于打造数字乡村创新发展新高地。在国家农业部的指导下,江苏积极在农村电商、信息进村入户整省推进、农业物联网、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不断探索创新。这为推动江苏数字乡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江苏数字乡村建设仍面临不少困境。2.1开展信息进村入户工作2014年江苏开始试点信息进村入户工作。为强化信息进村入户工作的统筹协调和高效落实,江苏各市、区、县均专门成立了信息进村入户工作小组,不少地方将信息进村入户纳入工作考核的内容。2017年江苏全省配备信息进村入户信息员超1.4万人次,建成益农信息社约1.3万个。各地的益农信息社除了提供农业生产信息服务外,还提供快递收发、水电气缴费、小额贷款等生活信息服务。经过几年的积极推进,虽然江苏的信息进村入户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

  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比如,部分地区的县级中心站建设运营进展较慢,部分信息社建成不运营等。2.2发展智慧农业近几年来,江苏加快推动农业生产向精细化、标准化发展,积极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基于“市级先行,形成示范;由点及面,覆盖全省”的思路,江苏创建了一批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比如,南京农业大学创立了国家级信息农业工程技术创新平台,江苏无锡被评为国家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区之一[7-8]。虽然江苏的智慧农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农业机器人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等研究仍处于实验阶段;未建立起全省系统性的监测、分析和评估的农业大数据体系;缺乏省级系统化、集成化的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9-10]。2.3推进农村网格化社会治理近几年来,江苏积极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网格化社会治理是指依托统一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基于“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思路,将管理辖区划分成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相应的网格管理员对网格进行动态的、全方位的、精细化的服务和管理[11]。目前,江苏已基本实现县、乡、村3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全覆盖。然而,江苏农村地区的网格化社会治理落后于城市社区的问题较为突出,农村实行网格化社会治理面临一定的困难。首先,村民对农村网格化社会治理的认同感不高。部分村民对网格化社会治理的认识不足,认为网格员就是网络员。其次,农村地区专业、专职的网格员较为缺乏。与城市社区专人专职专责的网格员相比,农村网格员相对不够专业规范。网格信息员一般由村小组长担任,并且由于现实中村委会人少事多,网格员难以专职只做网格管理工作。再次,农村自治能力偏弱。由于观念保守,很多村民对于利用信息化平台参与村级事务的意愿不足、参与热度较低。2.4形成农村电商产业集群江苏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对于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8年江苏淘宝镇和淘

  宝村数量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浙江、广东),其中淘宝镇50个、淘宝村452个[12]。“无中生有”发展新产业的沙集模式、“花木之乡”新零售蜕变的沐阳模式、从“破烂村”到“淘宝村”的宿迁耿车模式享誉全国。然而,当前江苏农村电商发展面临着一些困境。首先,江苏农村电商的区域发展不平衡。苏南地区农村电商较为发达,而苏北地区农村电商发展相对落后。其次,江苏农村电商面临电商生态重塑洗牌压力。当前,农村电商存在产品同质化、价格恶心竞争、产品创新不足等问题。在经历了电商发展的风口期后,电商红利释放接近尾声,以往普及性的农村电商物流、人才、金融支持政策的带动效应减弱,难以满足新阶段电商产业发展的需要[13]。3江苏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路径当前我国正处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与数字经济的交汇期,数字乡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历史和现实选择。江苏应积极抢抓这一机遇,加快推动江苏数字乡村建设,争创全国数字乡村建设的先行者和示范者。3.1建立以提质增效为目的的数字化农业生产体系一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数字感知网络。整合农业气象观测站点、农田水利监测站点的数字信息,充分利用在轨卫星、地面移动式监测平台和高低空无人机遥感等资源,推广使用各类个体感知、环境监测农业物联网设备[14]。二是建设智能农业生产决策控制体系。推广智能催芽、智能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等大田种植作业模式;加强作物生长决策等数字化设施农业研究和开发;推广网络选育、饲料精准投喂、废弃物循环处理等畜禽水产养殖技术和设备。三是构建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针对建设农产品从生产、采收、贮存、流通、销售、加工全过程的数字化体系,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全流程监管。3.2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数字化农业经营体系一是继续推进特色农业产业电商化。结合现有的“一村一品”、特色小镇建设行动,持续开发培育有竞争力、有江苏特

  色的农产品。二是健全营销服务体系。基于各地批发市场、供销合作社系统的经营服务网点,成立农产品产业联盟,推动实体经济与网络经济的无缝对接。支持苏宁易购、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在江苏布局农村电商,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打造农产品电商平台[15]。三是整合资源提升农村物流效率。发挥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的仓储流通优势,打造效率高、覆盖强的冷链物流。3.3建立以农民为中心的数字化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一是打造管理精细、服务高效的数字服务系统。围绕农村的生产生活需要,重点推进水电气缴费、车票购买等便民服务,鼓励网络购物、招聘求职等互联网服务应用向农村地区延伸。二是加快发展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推动实现农村教学点的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加强乡镇卫生院和农村卫生站点的信息化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系统,通过数字化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水平。三是建立新型农业生产数字网服务体系。探索建立高效的土地托管、土地承包、农机作业等农业生产数字服务体系。3.4建立以精准化为目标的数字化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一是推进农村地区资源数字化管理。实现农村地区民房、宅基地,以及耕地、林地、水资源以及等各类资产资源的数字化台账管理,推进资产资源权属动态更新和快速核查。二是实现农村社区智能化管理。推进农村数据天网、雪亮工程建设,构建智能防控体系。提升农村网格化管理水平,整合人口信息、综合执法、污染防控、市场监管等网络平台数据库,推动基层服务和管理精细化精准化。三是推动形成积极互动的农村基层自治模式。推进村务党务在线公开,探索农民在线交流议事模式,激发农民参与决策的积极性。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诸纪录,杨国嵘.五篇文章加快现代农业发展[J].唯实,2015(3):10-12.[2]吴曼,李响,马康贫,等.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天津农业科学,2016,22(7):52-57.[3]韩曙平,郭军盈.江苏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及程度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12):46-52.[4]徐雪高,邵红宁,许卫健.江苏促进农业产业兴旺的成效、问题与建议[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1):1-4.[5]曹静,凡燕,朱科峰,等.物联网应用于江苏农业的发展分析[J].江苏农业学报,2010,26(6):1402-1405.[6]廖小静,沈贵银.新常态下江苏省农民增收创新模式与路径[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13):20-23.[7]孙洪武.农业科技优势是江苏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J].唯实,2018(12):13-15.[8]彭英,姚恒璐,张悦.物联网视阈下江苏农村信息服务现状与发展对策[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2):12-18.[9]胡永盛,王坤.依托物联网技术推进江苏省农业现代化的路径研究[J].江西农业,2019(6):7678.[10]苏丽琴,王洁浩,胡林凤,等.智慧农业发展趋势分析与展望:以江苏省为例[J].农业展望,2018(5):58-62.[11]蔡高超.如何做好以客户为导向的基础业务服务支撑[J].中国新通信,2009(23):61-63.[12]阿里研究院.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R].阿里研究院,2018.[13]王利锋.江苏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对策[J].经营与管理,2018(12):127-129.[14]王耀宗,牛明雷.以“数字乡村”战略统筹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思考与建议[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3):1-8.[15]严安.以创新驱动推进江苏“互联网+农业”在更高水平上发展[J].决策咨询,2017(2):31-35.

  

篇十五:乡镇数字乡村发展战略

 数字乡村项目

  方案

  xx有限公司

  报告说明近年来,我省以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牵引,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强化信息化赋能,数字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正在成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14177.31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0727.5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5.67%;建设期利息265.2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87%;流动资金3184.5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2.46%。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276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23210.25万元,净利润3205.59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15.71%,财务净现值3255.46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6.64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本项目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来源广泛,产品市场需求旺盛,潜力巨大;本项目产品生产技术先进,产品质量、成本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三废排放少,能够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本项目场地及周边环境经考察适合本项目建设;项目产品畅销,经济效益好,抗风险能力强,社会效益显著,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本报告为模板参考范文,不作为投资建议,仅供参考。报告产业背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风险评估等内容基于公开信息;项目建设方案、投资估算、经济效益分析等内容基于行业研究模型。本报告可用于学习交流或模板参考应用。

  目录

  第一章项目背景分析......................................................................................8

  一、面临形势........................................................................................................8

  二、产业发展体系................................................................................................8

  三、加速推动产业数字化,赋能产业结构升级...............................................10

  四、项目实施的必要性......................................................................................15

  第二章项目基本情况....................................................................................17

  一、项目名称及项目单位..................................................................................17二、项目建设地点..............................................................................................17三、可行性研究范围..........................................................................................17四、编制依据和技术原则..................................................................................17五、建设背景、规模..........................................................................................18六、项目建设进度..............................................................................................19七、环境影响......................................................................................................19八、建设投资估算..............................................................................................19九、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9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20十、主要结论及建议..........................................................................................21

  第三章市场分析............................................................................................22

  一、机遇挑战......................................................................................................22二、发展基本原则..............................................................................................22三、产业发展主要目标......................................................................................23

  

篇十六:乡镇数字乡村发展战略

 山东省数字乡村建设创新研究

  摘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5月16日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中已明确指出了数字乡村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数字乡村为基础发展农村经济,数字经济是信息化发展到现阶段的产物,数字乡村的应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

  一、引言

  为全面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满足我国经济日益发展的需求,更好地发挥数字科技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的优势,加速农业信息的流通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信息化技术发展对农业科技推广的现实促进作用,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以数字科技发展为基础,结合乡村建设发展现状进行创新,使二者能够真正的统一、融合。

  二、数字乡村建设研究现状及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数字化与乡村建设的联系研究

  国内学者李晓钟指出发展数字乡村需要从硬件设施、服务设施、信息化主体等三个方面进行提升;郭红东认为数字化在产业基础、平台构建、基础设施及物流体系等方面能大力提升农产品的销售范围,从而促进农产品的流通效率;石元春认为数字农村就是用信息的理论和技术来武装发展农村;徐光宪认为数字乡村是将现代技术与农业全面结合,整体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水平;刘世洪认为数字乡村能更充分地开发利用现代化信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2.数字化层次与乡村建设发展的关系研究

  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美国应用早且收效明显,其数字发展程度非常高。美国将智能化和信息化应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了精准控制,精准发展,得到了规模化高效发展。Poole提出,农业数字化的发展可以提升信息在第一产业

  中的流通性,设置农产品市场溯源,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促进农业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Ruiz-GarciaSteinber.G指出农业数字化系统的建设能提供农产品流通中的查询与跟踪功能,有利于农产品流程过程的质量监督及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研究意义

  现如今我国数字科技和第二、三产业融合迅猛,但是与第一产业融合程度相对较低,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为全面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第一产业的数字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数字经济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三、山东省数字乡村建设研究对策

  根据对山东省数字乡村建设情况的市场调研以及目前信息化发展情况,从农民职业技能、农村信息化体系、农业供应链、农业专项金融服务等维度,构建综合系统的指标体系。将数字科技与乡村建设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平台为数据支撑,分析乡村发展建设在政策、技能和信息化方面的整体需求,进行数字乡村体系创新。

  (一)提升农民职业技能水平

  俗语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对于山东省乡村建设从业人员最重要的是有过硬的本领、过硬的素质。知识的匮乏、技能的欠缺、管理模式的落后等都不是失败的理由,通过自身的努力完全可以改善现有的弱点,乡村建设的外部环境不可控,但是自身的努力是可控的。乡村建设人员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变被动为主动,提高职业技能。通过学习,增强自身的科技运用能力、拓宽自己的认知范围、优化自身管理水平,与时俱进,将乡村建设与数字科技融合在一块。将数字科技运用到农产品宣传和销售环节,将智能农业管理设备运用到农业整个生产培育加工环节,将创新的管理模式运用到乡村建设的整个环节。一部分综合素质过硬的乡村建设人员带动另外一部分稍微落后的人群,相互帮扶,共同进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综合素质提升模式。

  (二)构建完善的数字乡村培育体系

  通过调查发现,山东乡村建设科技含量低、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普遍不高等现象,农民所从事的领域多数集中在劳动密集型领域,他们所熟知的领域范围狭窄,严重缺乏系统的培育,完善的培育体系是数字乡村建设的护航者。当前山东数字乡村建设没有一个完整的培育体系,建设的过程大部分靠从业人员自身经验积累,缺乏科学严谨的数字化模式。数字化培育体系能够给从业者在建设前期、中期、后期带来专业的知识、模式、技能等培育,及时纠正他们在建设途中的错误想法和行为。增强乡村建设者的互联网操作技能、掌握先进经验、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降低数字化乡村建设的风险,保障数字乡村建设稳步发展,创造更多价值。数字乡村建设培训体系根据山东乡村建设从业人员的特点展开调查,制定匹配度高的培训课程,根本上解决数字乡村建设的困境,深度挖掘他们的价值创造能力。引进企业和高校优秀教师对山东省数字乡村建设者进行专业培训强化,山东省创立以济南、青岛为中心的数字乡村建设产业园区,向其他地市进行延伸,分块管理,分点布局,每个地市设立单独的数字化产业园区孵化基地,分类管理,每个类别设立专项管理部门并进行监管,做到数字化管理,全力促成山东数字乡村建设的目标,为山东数字乡村建设提供科学管理。

  (三)构建完善的数字化供应链

  根据调研结果,山东省数字化乡村建设配套产业园的数量低,大部分城市乡村建设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环境,乡村建设从业者大多数都是自己创造条件,但是因为自身能力有限,所创造的条件相当有限。山东省村庄分布散,网络基础设施修建成本高、收效低,很多乡村还没有被网络覆盖,即便是有信号也不能与城市相比。乡镇的医疗、教育相比城市落后明显,这些都严重制约山东数字乡村建设者的热情。完善的基础设施对乡村建设从业者的吸引力大,有助于促进山东农业经济的发展。根据每个地市的情况不同,地方政府可以以距离为界,创建数字乡村建设产业园区,给予政策、税收、厂房设备、网络及水电等的扶持,构建完善的产业链,大力吸引高科技青年人群,使他们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和诚意。让他们不为基础设施而烦恼,深入挖掘他们的科技价值创造能力,让他们专心为乡村建设做贡献,全心全意服务乡村。

  (四)发展数字乡村建设专项金融服务

  为了解决山东省数字乡村建设的资金问题,地方政府应给予大力支持,首先政府和金融机构设立专项资金扶持计划,降低申请门槛、快速审批发放资金等,实实在在支持山东省数字乡村建设。其次成立数字乡村建设专业保险,降低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的损失和风险,拓宽保险保障范围,防止环境的不可控因素导致的重大损失。再次引进社会资金,以政府层面支持社会资金的引入,增加权威性,同时减少政府的压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三农领域的数字化建设,深化数字乡村建设创新改革,加强山东数字乡村建设与社会资本的合作。

  参考文献:

  [1]刘俊祥,曾森.中国乡村数字治理的智理属性、顶层设计与探索实践[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8(01):64-71.

  [2]邹辉.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困境及解决方略[J].农业经济,

  2021(2):46-47.

  [3]徐君卿.新时代以打造"数字乡村"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9(26):58-59.

  [4]何迪.美国、日本、德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比较与经验借鉴[J].世界农业,2017(03):164-170.

  [5]王欣亮,魏露静,刘飞.大数据驱动新时代乡村治理的路径建构[J].中国行政管理,2018(11):50-55.

  基金资助:山东协和学院实验室开放项目-电子商务数据分析综合实践(2021SYKF62)

  

篇十七:乡镇数字乡村发展战略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学习心得体会六篇

  【篇一】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其中提出了数字乡村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为今后数字乡村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同时全球数据博览会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时代的到来,让我国的面貌焕然一新,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一些巨大的成就,如修建并开通了港珠澳大桥、成功发射北斗二号卫星等。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我国是人口大国,而农村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地方,也是突破贫困,过上小康生活的关键。其中我国农业现代化虽取得巨大成就,但要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在如今这信息化的时代则需要信息技术的保驾护航,然而这却是我国农村目前所存在的短板,农村网络覆盖率虽提高了,但却缺乏技术人员。故从国家层面来谋划数字乡村的发展蓝图,大力推进数字乡村的建设和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数字力量”,有以下几点:首先,提升网络设施水平,筑牢数字乡村之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是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乡村振兴的强力支撑。而网络在我国偏远贫困地区的覆盖却存在困难,但在我国农村优先发展战略

  1

  的大背景下,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互联网的进村入山也为越来越多的农民带来了便利。因此为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建设数字乡村,需继续大力提升农村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水平,加快移动互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在农村落地,加快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为智慧农业等创造发展平台。

  其次,发展乡村数字经济,激发农村市场活力。农业农村虽被视为数字经济下的一片“蓝海”,但在农村技术型人才和青年知识分子都较为缺乏。因此要加快推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运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领域的全面深度融合,这就需要我们招揽吸引技术型人才和青年知识分子并留住他们,利用农村现有优势和“大数据”、“互联网+”的模式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改变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偏老龄化和缺乏人才资源的面貌,打造科技农业、智慧农业、品牌农业,全面激发农村市场活力,让更多农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

  最后,深化信息惠民服务,改善农村信息化面貌。当下,互联网虽进村,但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还有待完善、有关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健全等问题仍存在。因此,在推进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深化信息惠民服务。这就需要深入推动乡村教育信息化,培养更多的信息化技术型后备人才,完善民生保障信息服务;推动网络扶贫向纵深发展,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和提升网络扶贫成效。

  乡村振兴,未来可期。我们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先导力量作用,通过数字乡村的建设和发展,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2

  切实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农村成为人人向往、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篇二】乡村振兴的实现,离不开信息技术的保驾护航,离不开数字乡村的建设。近日,中办、国办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为数字乡村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不仅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提升网络设施建设水平。目前,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仍存在信息化程度不充分的问题,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普及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使得信息进村入户,提升农村的智能化、网络化、数据化,进而达到服务水平的提升。二、激发农村市场内在活力。农村地区要因地制宜的发展“互联网+”特色主导产业,推进电子商务入户农村,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进农村,实现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发展,促进农村转型升级和农村高质量发展。三、深化信息便民惠民服务。既要通过互联网将先进的科级产品送往农村,促进农村发展,方便农民生活,又要帮助农民实现特色产业发展,让农产品到城市去,促进农民增收。真正做到信息惠农。【篇三】近日中央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了数字乡村发展的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为数字乡村的建设和发展指明路径。乡村振兴美好愿望的实现,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数字乡村的建设不

  3

  仅使农民受益,更加有利于全国数字化的发展。现在网络虽然发展地十分迅速,村民通过互联网丰富了生活开拓

  了视野,更有部分人通过电子商务实现了发家致富,然而农村依然存在着较多的人无法获取到信息,难以利用互联网改善现实生活。这就需要大力宣传、发展数字经济,根据不同地区特色推进当地电子商务的发展。目前我市为数字乡村发展做了很多工作,包括电子社保卡的领取给村敏德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往后需要政府多举办信息技术培训推广,村民之间互相传播,共同建设,真正让农民从中受益。

  【篇四】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了数字乡村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为今后数字乡村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乡村振兴美好愿景的实现,需要信息技术的保驾护航,数字中国建设离不开数字乡村的建设。乡村振兴是国家发展的基础,然而长久以来,乡村振兴发展主要围绕着硬件设施建设,而信息服务体系依旧不完善,尤其在乡村群众中,仍存在着大量的“信息贫困者”,他们从未接触过现代化信息终端,更不知“数字乡村”为何物。《纲要》的提出,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农业农村信息化布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更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一环。城乡“数字鸿沟”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一大阻力,广大农村依旧存在着大量的“信息贫困者”,难以利用互联网改善现实生活。建设

  4

  数字乡村,不但可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而且能够帮助农民走出一条信息化驱动的农业产业化之路。这就需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因地制宜发展“互联网+”产业,推进电子商务建设,形成产业链条。另外也要深化信息惠民服务,完善教育信息化、推进网络扶贫,巩固和提升扶贫成效,不断催生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真正让农民受益。

  【篇五】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了数字乡村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为今后数字乡村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进入新时代,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但也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需要信息技术的保驾护航。从国家层面谋划数字乡村的发展蓝图,大力推进数字乡村的建设和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智慧动力”。提升网络设施水平,筑牢数字乡村之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是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乡村振兴的强力支撑。“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为更好地建设数字乡村、助力乡村振兴,应继续大力提升农村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水平,加快移动互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在农村落地,加快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为智慧农业等创造发展平台。发展乡村数字经济,激发农村市场活力。截至2018年12月底,中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22亿,年增长率为6.2%。农业农村被视为数

  5

  字经济下一片“蓝海”。要加快推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运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领域的全面深度融合,打造科技农业、智慧农业、品牌农业,全面激发农村市场活力,让更多农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

  深化信息惠民服务,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当下,互联网的进村入山为越来越多的农民带来了便利,但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有待完善、有关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健全等城乡数字鸿沟仍然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因此,在推进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深化信息惠民服务,不断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一方面,要深入推动乡村教育信息化,完善民生保障信息服务;另一方面,推动网络扶贫向纵深发展,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和提升网络扶贫成效。

  乡村振兴,未来可期。我们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先导力量作用,通过数字乡村的建设和发展,为“希望的田野”插上信息化的翅膀,不断催生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切实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篇六】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其中提出了数字乡村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为今后数字乡村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同时全球数据博览会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时代的到来,让我国的面貌焕然一新,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一些

  6

  巨大的成就,如修建并开通了港珠澳大桥、成功发射北斗二号卫星等。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我国是人口大国,而农村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地方,也是突破贫困,过上小康生活的关键。其中我国农业现代化虽取得巨大成就,但要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在如今这信息化的时代则需要信息技术的保驾护航,然而这却是我国农村目前所存在的短板,农村网络覆盖率虽提高了,但却缺乏技术人员。故从国家层面来谋划数字乡村的发展蓝图,大力推进数字乡村的建设和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数字力量”,有以下几点:

  首先,提升网络设施水平,筑牢数字乡村之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是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乡村振兴的强力支撑。而网络在我国偏远贫困地区的覆盖却存在困难,但在我国农村优先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互联网的进村入山也为越来越多的农民带来了便利。因此为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建设数字乡村,需继续大力提升农村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水平,加快移动互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在农村落地,加快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为智慧农业等创造发展平台。

  其次,发展乡村数字经济,激发农村市场活力。农业农村虽被视为数字经济下的一片“蓝海”,但在农村技术型人才和青年知识分子都较为缺乏。因此要加快推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运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领域的全面深度融合,这就需要我们招揽吸引技术型人才和青年知识分子并留住

  7

  他们,利用农村现有优势和“大数据”、“互联网+”的模式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改变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偏老龄化和缺乏人才资源的面貌,打造科技农业、智慧农业、品牌农业,全面激发农村市场活力,让更多农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

  最后,深化信息惠民服务,改善农村信息化面貌。当下,互联网虽进村,但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还有待完善、有关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健全等问题仍存在。因此,在推进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深化信息惠民服务。这就需要深入推动乡村教育信息化,培养更多的信息化技术型后备人才,完善民生保障信息服务;推动网络扶贫向纵深发展,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和提升网络扶贫成效。

  乡村振兴,未来可期。我们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先导力量作用,通过数字乡村的建设和发展,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切实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农村成为人人向往、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8

  

篇十八:乡镇数字乡村发展战略

 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3个重点

  数字是信息的基本单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元素。人类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看重数字的价值,不是仅仅看重数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而是看重数字技术、数字革命、数字运用对人类社会的变革性影响及其价值。当今世界,人类正在经历两大重大的技术革命,一是生物技术革命,二是与数字有关的信息技术革命。平凡枯燥的数字,由于信息技术的革命,使其功能和价值变得无与伦比。在数字化的时代,谁忽视它、远离它,谁就会被淘汰,谁重视它,适应它,并且利用它,谁就有可能获得超常规发展,就有可能涌立时代发展潮流。

  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它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数字乡村就是乡村发展的数字化,或者说,就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区块链等手段的集成,对乡村经济社会的运行和发展进行赋能和重塑的过程。数字乡村也是乡村对数字革命的适应过程,是乡村对数字技术、数字业态的应用和创新的过程。

  数字乡村建设与发展的功效至少可以体现在四个方面的“改变”。

  一是时空关系的改变。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一旦融入到乡村的方方面面,乡村的时空关系就会发生深刻变化,乡村的物理时空性将呈现网络时空性的特点,传统乡村的信息壁垒将被突破,区位偏远的劣势将得到缓解。这种时空关系变化对于城乡关系的疏通和融合,乡村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价值的更好展现与实现,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是交互方式的改变。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乡村的普及,使得乡村信息运行与传递变得快速便捷。在这种情境下,乡村日常人际交往活动、各类经营主体产品营销与物流、百姓消费品选择与购买等经济社会活动,既可以在线下进行,也可以在线上进行,这大大增强了乡村人际交互方式的选择性和信息的流动性。

  三是要素组合的改变。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已不单纯是一种符号或度量单位,而是一种新的生产要素,这种要素一旦与其它要素,如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制度等要素匹配,就会改变要素组合结构,形成数字生产率。加快数字乡村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讲,就是要通过数字化进程,优化乡村要素组合,就是要实现数字化对其它要素的赋能,以信息流带动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物资流,激活乡村各种要素,提高乡村经济社会运行的质量与效率。

  四是治理方式的改变。很显然,将数字化融入乡村的治理体系,有助于乡村治理从经验式治理转向精准化治理,从少数人参与的治理向多数人参与的治理转变,有助于促进乡村治理中自治、法治和德治的“三治合一”,进而提高乡村治理的效率。

  我国数字乡村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19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同时,结合国家“十四五”规划目标和任务,国家有关部委还联合制定了《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

  年)》。随着国家数字乡村战略和的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的实施,我国数字乡村的发展取得了明显进展。比较显著的标志,一是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与完善。主要体现在电信基础设施全面升级,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并且基本覆盖行政村。同时,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已见成效,已形成重点农产品单品种全产业链数据采集、分析、发布和服务为主线的全链条数据应用体系。二是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经济深度融合。覆盖一二三产业的数字乡村产业、电商农业、智慧农业等新业态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三是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建成了“互联网+政务”、“互联网+党建”以及平安乡村、智慧乡村等数字化信息平台与体系,这些平台和体系在疫情防控、基层党建、“三资”管理、村庄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乡村信息服务与共享更加完善。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取得显著成效,表现在乡村就业、社保、医疗、科教等各类惠农服务网点越来越普及;普惠金融服务站基本实现乡村全覆盖;农产品线上产销对接服务以及网络扶贫、网上法律咨询等服务都取得了明显成效。进一步推进数字乡村的建设与发展,还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重点。

  1.数字乡村建设要着眼未来乡村发展愿景。

  未来乡村是全面振兴的乡村,是充分体现乡村资源生态特色,同时嵌入数字化、生态化和集成化等新技术元素,彰显乡村“三生融合”独特功能、宜居、宜业、宜游,共同富裕的美丽乡村和幸福乡村。因此,数字乡村并不是单纯地追求乡村的数字化水平,而是要通过数字技术、数字平台、数字网络等数字化功能的发挥,促成乡村振兴和未来乡村建设进程中的产业发展兴旺、生态环境宜居、文明乡风包容、公共服务高效、乡村治理有效、城乡关系融合、居民生活富足的目标实现。

  2.数字乡村建设要应对乡村数字化新挑战。数字化尽管在改变乡村时空关系、人际交互方式、生产要素组合、乡村治理方式等方面有许多功效,但乡村的数字化进程也面临着一系列需要应对的新挑战和新关系。

  一是数字赋能与数字适应的关系。数字赋能是数字化产生功效的源泉,但这种赋能能否转化为功效,还与赋能对象对数字化的适应能力有关。我国乡村数字化赋能的终极对象是文化层次低且类型分化明显的农民,他们存在着比较普遍的数字不适应所导致的数字鸿沟问题。因此,在数字乡村建设中,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农民对数字化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要重视数字赋能的有效性,把握数字赋能与农民数字适应的平衡点与协同点。

  二是数字排他与数字共享的关系。数字(数据、信息)这一要素及其转化品,既具有私人属性,又具有公共属性,前者具有排他性,后者则具有共享性。如何在数字乡村建设中处理数字排他性和共享性的关系,首先要清晰不同数字(数据、信息)在提供、加工、应用、消费过程中的属性特征、主体特征及其确认依据。其次,要从技术与制度层面入手,处理数字排他与共享性关系,以既防止数字(数据、信息)的侵权使用,又防止数字(数据、信息)的过度垄断。

  三是数字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关系。与社会资本依存于关系社会的基本特性不同,数字资本具有明显的依存信息社会的特点,两者既有联系性又有差异性。联系性是两者的资本价值形成都与社会交互关系的利用有关,差异性是社会资本的形成更偏向于人情关系网络,而数字资本的形成更偏向于数字关系网络。中国社会是典型的关系社会,乡村尤为如此。许多村庄矛盾的解决和事情的办成,常常需要依靠社会资本的力量,单纯依靠数字关系网络的社会资本在这时候往往不具备优势,这是因为数字尽管可以智能化、快捷化,但往往难以人格化和人情化,因此,在数字乡村的建设中,尤其是数字治理的过程中,如何既发挥数字资本的功效,又发挥社会资本的功能,实现数字化与人格化的相互兼容,极为重要。

  

篇十九:乡镇数字乡村发展战略

 内容中国数字城乡调研基地主要以收集分析运用和提供以个体企业和基层为特征的微观数据为基础通过事例剖析专题论证课题协作公关等方式分析我国城乡在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分析企业和基层在数字化进程中的个体行为状态及演变进而建立以微观层面为基础的更加精确的宏观预测和评估

  中国数字乡村调研基地建设方案

  中国数字城乡调研基地建设方案意义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在社会信息化时代,实现城乡信息统筹是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关键。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构建新型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建设社会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农业与农村信息化是关键;同时建设服务型政府也要求加大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整合和系统协同工作的力度,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因此党的十七大的战略部署将成为信息化发展及“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而“数字乡村”要求乡村要拥有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丰富的信息资、发达的信息产业、便捷的信息服务、先进的信息管理,信息化综合指数得到全面发展,为推进城乡统筹、建成信息社会打好基础。但是,如何才能积极应对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怎样全面提升城乡资集成共享能力,提升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城乡信用认证与数据交换平台、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基础平台如何搭建,城乡综合竞争能力如何提升,信息产业制造与创新该如何发展,如何缩小数字鸿沟等难题,都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系统总结过去数字城乡建设的成功经验,切实探讨未来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之路,是我国在这个承上启下时期必须解决的课题。加大城市与农村数字化建设状况调查与研究,加快城市与农村数字化理论探索,为农村与农业数字化发展提供系统、坚实的理论基础,推进中国城乡数字化进程,是推进我国城乡信息统筹、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与必要保证。但是,由于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爆发性、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复杂性及调查研究的困难性,致使信息化发展难以出现系统的理论支撑。在举国上下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的现实情况下,深入研究中国信息化发展进程,探讨城乡信息化发展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

  题,提供中国信息化发展的清晰脉络。以解决城乡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对我国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从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角度提供积极建议。从综合角度评价和分析^p中国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为决策者提供客观依据,为研究者提供珍贵素材,为实践者提供重要信息与可资借鉴的理论指导以填补目前空白尤为迫切。

  综上所述,开展城乡数字发展状况的调查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长远意义。

  开展城乡数字发展状况的调查与研究,必须依托课题研究,长期跟踪调研。作为社会层面的基层和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都在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创造出新的经验、蕴涵着丰富的知识、智慧和力量,对这些生动实践和鲜活经验加以宣传、介绍,不断地、及时地、系统地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展示出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变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以不断传承,并指导正在进行的伟大实践。建立固定的调研基地,通过搭建向实践学习的有效平台,更有利于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跟踪企业和基层发展的脉搏和态势,及时总结并推广企业和基层工作的先进典型和经验,不断撰写出有份量的调查报告,更好地为企业、基层,研究者及决策者提供服务。同时,建立固定的调研基地,并通过这个平台建立起服务于实践的新渠道、新机制,对理论又是重要的检验,是拓宽研究领域,创新研究方法,建立起长期的互动的学习、研究和服务的机制的重要途径,实现企业、基层发展和理论研究双赢的目的。内容中国数字城乡调研基地主要以收集、分析^p、运用和提供以个体(企业和基层)为特征的微观数据为基础,通过事例剖析、专题论证、课题协作公关等方式,分析^p我国城乡在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分析^p企业和基层在数字化进程中的个体行为、状态及演变,进而建立以微观层面为基础的、更加精确的宏观预测和评估。与此同时,有计划地开展咨询、专题讲座、理论辅导、信息服务等项活动,加强企业和基层信息化人才的系统培养,切实解决企业和基层在信息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

  创建数据调研中心基本目标是建立调研数据库,包括调查和统计设计、收集和处理调查数据及其它数据,以及进行数据分析^p。2、打造信息化评估中心信息化评估主要是信息化效应的评估,对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成效以及需要改进的环节进行研究,以科学分析^p及有效解决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人才培训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结合基层及企业实际情况,加强人才培训。根据实际情况,培训项目拟设为:高端培训项目、中端培训项目和基础培训项目。高端培训:提供最前沿的专业知识、最先进的管理经验。培训目标是:掌握最新的高端管理思想,使个人思维模式有突破性进步;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突出培养领导能力;了解国内国际最前沿的思想与实证及运用方法;了解国际走势,具备高屋建瓴的独特视角,最终把他们造就为叱咤风云的领军人物。中端培训:了解国内国际最前沿的思想与实证方法,提升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实际能力,并将他们打造成工作中“政治强、业务精”的骨干力量和中流砥柱。基层培训:掌握数字化基础知识,提升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编制指数评价体系微观层面调研数据的严重缺乏导致了现有指数系统的单一和局限,无法更有效地为社会生活服务。依托于数据调研中心调研数据库所提供的大量微观数据信息,编制反映我国乡村数字化微观领域和层面的指数体系。编制新的指数,既能直观地反应数字城乡发展进程的变化和含义,描绘各项政策的实施效果;同时还能洞察到产生问题的原因和带来的后果,使政府部门能够获得与政策制定相关的重要信息。5、拓展信息化服务网络建设区域性非赢利服务窗口,形成信息化服务的规模和网络效应,可以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同时也可以为区域内其它与地域特点密切联系的基层与企业需求提供服务。

  6、开展调研方法研究调研方法的研究主要解决调研中的误差问题,以提高数据的质量。改造调查方法和体系,使之更具有国际色彩和科技含量,确保质量。形成一支受过严格训练、掌握国际先进调研方法的研究队伍。7、建立学术交流平台交流与互动,是当今学术研究的客观要求。国内社会科学研究落后的原因之一是缺乏交流。这需要我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学术交流合作。具体的建设方案是:①定期开展常规讨论会;②组织高规格的调研年会;③人员交流互访;④创办高规格交流期刊。基地建立选择标准建设调研基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因此,调研基地在选择上将本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利于通过个体研究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这一原则。具体标准:1、基层。1)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2)建立了基本的平台交互系统;3)建立了基本的电子政务系统;4)具有基本的专职人员。2、企业。1)具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产业企业;2)致力于乡村数字化进程,并取得一定成绩;3)近几年信誉良好,无不良记录。建立方法1、企业(基层)申报;2、材料评估;3、实地考察;4、协议签定;5、挂牌;6、深入调研;7、撰写报告;8、进行评估;9、制定解决方案(包括技术、产品与政策等);10、加强宣传;11、召开研讨会;12、人才培训;13、建立长期调研机制;14、建立数据中心;15、效果评估。五、基地建立数量拟在全国范围内选择30个地区(企业)作为中国数字城乡调研基地。

  建立时间基地建立与工作时间:2021年7月——20__11年7月。第一阶段:2021年7月——2021年7月选择对象,确定基地。第二阶段:2021年7月——2021年7月具体工作开展。第三阶段:2021年7月——2021年10月效果评估,成果发布,先进调研基地表彰等。工作联络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霞光里66号中国数字城乡发展调研中心100027电话:01084467458电邮:zkyjy@联系人:郭丰荣

  邮编:

  

篇二十:乡镇数字乡村发展战略

 报告说明

  围绕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统筹规划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发挥郑州、洛阳等地的引领和先发优势,支持各地规划建设一批数字经济园区,推动一批传统优势产业开发区数字化转型,构建“一中心多基地”发展布局。“一中心”即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郑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强化郑州、洛阳对周边城市的引领和辐射带动能力。“多基地”即支持各地根据区域特点和产业特色创建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园区、省级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布局建设“智慧岛”,推动传统产业园区全面升级;支持创建省级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县(市、区),加快推动县域数字经济发展,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加快推进园区智慧化建设。

  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10296.08万元,其中:建设投资8334.3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0.95%;建设期利息98.9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96%;流动资金1862.7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8.09%。

  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168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13448.69万元,净利润2450.53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17.51%,财务净现值1940.41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6.01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

  该项目工艺技术方案先进合理,原材料国内市场供应充足,生产规模适宜,产品质量可靠,产品价格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该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抗风险能力强,盈利能力强。综上所述,本项目是可行的。

  本报告基于可信的公开资料,参考行业研究模型,旨在对项目进行合理的逻辑分析研究。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参考范文模板用途。

  目录

  第一章项目建设单位说明...............................................................................8

  一、公司基本信息................................................................................................8二、公司简介........................................................................................................8三、公司竞争优势................................................................................................9四、公司主要财务数据........................................................................................9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9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10五、核心人员介绍..............................................................................................10六、经营宗旨......................................................................................................11七、公司发展规划..............................................................................................11

  第二章项目总论............................................................................................15

  一、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15二、项目承办单位..............................................................................................15三、项目定位及建设理由..................................................................................16四、报告编制说明..............................................................................................16五、项目建设选址..............................................................................................17六、项目生产规模..............................................................................................18七、建筑物建设规模..........................................................................................18八、环境影响......................................................................................................18九、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18十、资金筹措方案..............................................................................................18十一、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18十二、项目建设进度规划..................................................................................19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19

  

推荐访问:乡镇数字乡村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 乡镇 乡村

本文来源:http://www.jiankangstore.com/zhuantifanwen/zhenxingxiangzhen/2022/1120/44829.html

推荐内容